更新時間:2016-02-29 12:35:02 來源:大家找算命網(wǎng) 作者:八字算命大師
路姓的來源_路姓起源_路姓的來歷
源流
源流一
黃帝生子玄囂,玄囂生子帝嚳,為高辛氏。帝嚳有子摯,摯生子玄元,在唐堯?yàn)椴柯涫最I(lǐng)時,玄元因功封為路中侯,建路國,歷經(jīng)虞舜時期和夏王朝一直為侯爵,其子孫以國名為姓氏,稱路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源流二
源于姜姓,出自為炎帝的后代支子的封地潞地,屬于以封邑名字為氏。據(jù)史籍《元和氏纂》記載:黃帝為首領(lǐng)時,封炎帝支子于潞地(今山西長治潞城),隗姓,子爵,建潞國。西周至春秋時期,潞國被稱為赤狄潞氏。到了春秋時期,有潞國君主潞子?jì)雰。周定王姬瑜十三?晉景公六年,公元前594年),晉景公發(fā)大軍北上。晉軍到潞國之后,在曲梁(今潞城北部)與豐舒控制的潞國軍隊(duì)激戰(zhàn)一場,徹底擊敗潞軍,殺了豐舒。然后,晉景公順手牽羊滅了潞國,把潞子?jì)雰簬Щ貢x國。從此,潞國被劃入晉國版圖,成為強(qiáng)晉的一部分。
潞國被滅后,潞子?jì)雰旱暮蟠訉O合其他赤狄潞氏族人以原封地名稱為姓氏,稱潞氏,后去掉“氵”偏旁簡筆為路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三
源于妘姓,出自黃帝的后裔陸終的后裔的封地路,屬于以封邑名字為氏。據(jù)史籍《困學(xué)紀(jì)聞》記載:黃帝之子昌意生顓頊,顓頊之子老童生吳回,吳回之子即陸終。
陸終有六子,其第四子求言(鄶子),受封于路邑(今北京通州),后裔子孫后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稱路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四
源于地名,出自漢朝時期路縣,屬于以封邑名字為氏。據(jù)史籍《姓氏急就篇》記載:路,原為水名,作潞。漢朝初期置路縣(今北京通州),東漢朝時期改為潞縣,該縣有許多人以潞命氏,稱潞姓,后為路氏,世代相傳至今。
后來的西漢朝時期的著名臨淮太守路溫舒,上奏了聞名天下的《尚德緩刑書》,他就是該支路氏族人。
源流五
出自隗姓,炎帝之裔。黃帝封炎帝之裔于路,即春秋時赤狄潞子(今山西省潞城一帶),國人稱潞氏,后滅于晉,子孫以國為氏(疑與姜姓同源)。潞又寫作路,也稱路氏。
源流六
源于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代北鮮卑沒潞真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據(jù)史籍《魏書·官氏志》記載,代北鮮卑族拓拔部有沒路真氏、亦稱沒潞真氏、沒鹿真氏,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遷都洛陽后,推行漢化改革政策,改漢字單姓為路氏、鹿氏
源流七
出自南宋皇室。公元1126年(靖康元年),金兵圍汴京,高宗趙構(gòu)逃亡在外遇金兵,問其姓氏,高宗裝啞指路為姓,后裔便分趙、路兩姓
源流八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官吏路正、巾車,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路正,亦稱合路、合方,主管天下交通之事,包括筑路、維護(hù)、設(shè)置驛站、路理(道路哨卡)等,隸屬于夏官府司管轄,相當(dāng)于今天的交通部部長。據(jù)典籍《周禮·夏官·合方氏》中記載:“路正,掌達(dá)天下之道路。”巾車,官職類同于路正,不過,只負(fù)責(zé)掌管君王所行的道路,即王路,“殊異乎公路”。王路有五:玉路、門路、寢路、車路、鼓路。
在路正、合路、合方、巾車等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路氏,世代相傳至今。
分布
路氏是一個多民族、源流的古老姓氏,在當(dāng)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五十二位,人口約一百零四萬六千余,占全國人口總數(shù)的0.065%左右。
路氏源起十分龐雜,在兩漢時期見諸史冊之路氏族人已經(jīng)十分搶眼,如有巨鹿東里人(今河北平鄉(xiāng))人路溫舒、漁陽人(今北京密云)路人、蜀郡人(今四川成都)路建、陳留人(今河南開封)路粹、太原人(今山西太原)路佛……等等?梢娫诖穗H路氏族人已分布于今河北、北京、河南、山西等北方大地,并且已有路氏落籍四川。
魏、晉、南北朝時期,路氏族人繁衍得依舊興盛,尤其在今河南省境,路氏就出現(xiàn)了五個郡望:即襄城郡、陳留郡、河南郡、內(nèi)黃縣、潁川郡。表明在今河南之襄城、開封、洛陽、內(nèi)黃、禹縣一帶路氏族人枝繁葉茂,風(fēng)光顯赫。除此之外,路氏人在今河北大名、寧夏固原、陜西西安一帶也形成大的聚落,并且人丁興旺,一直延續(xù)到隋唐兩朝。尤可一提的是繁衍在今河北大名的路氏族人,在此際竟現(xiàn)于史,名人不斷,此際劇烈的社會動蕩,也導(dǎo)致數(shù)量眾多的路氏人取道南下江南,并且在今浙江金華一帶形成路氏東陽郡望。
隋、唐時期,路氏族人依舊興盛,并且以陽平等路氏郡望為中心擴(kuò)展至今山東境內(nèi),如唐朝宰相路巖為魏州冠氏人(今山東冠縣),其家族在當(dāng)?shù)仡H具盛名,世代顯貴,而且人口繁衍興盛,后路巖因故被貶嶺外,其子避地湖南,住永州祁陽,當(dāng)為路氏族人入湖南之始。
宋朝時期,路振由永州祁陽徙居潭州湘潭(今湖南湘潭)。
明朝初期,山西路氏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于河南、河北、山東、天津等地。
至清朝時期,路氏族人由于仕宦、謀生、避災(zāi)等原因散居全國各地。
例如,商丘市寧陵縣路氏一族,先祖在明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奉詔自山西洪洞縣遷至今寧陵縣,繁延至今歷六百多年二十六世,現(xiàn)族眾分居在商丘市的寧陵、睢縣、柘城、民權(quán)、夏邑、虞城六個縣梁園、睢陽二區(qū)、周口市的開發(fā)區(qū)、淮陽縣、鄲城縣、太康縣,開封的杞縣等地。2000年春重修族譜,在譜族眾一萬六千余人。
如今,路氏族人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河北、山東、安徽、河南等省多此姓,這四省之路氏約占全國路氏人口的7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