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14-05-14 08:38:48 來源:大家找算命網(wǎng) 作者:美麗心情
維吾爾族民間舞蹈中具有:微顫的動律、多變的舞姿、高超的技巧。其微顫的動律,膝部規(guī)律性、延續(xù)化的顫動,體現(xiàn)出沙漠上行走的特征;多變的舞姿,在于它廣泛吸收西域樂舞的優(yōu)長;而技巧的運用,正是繼承并發(fā)展了"胡騰舞"、"胡旋舞"、"柘枝舞"中,那些跳躍、旋轉以及腰部的各種技藝。他們生活中經(jīng)常舉行的"買西熱普"則是西域"飲宴樂舞"的遺風。
"買西熱普"一詞,維吾爾語意為"歡聚娛樂"是喜慶節(jié)日中,人們歡聚一起即興歌舞彈唱的活動,活動由年長者主持,進行中還常對詩、猜謎、講笑話等,樂曲聲、歌聲起始后,人們互為邀請或自動上場起舞,即興發(fā)揮。主人還常備些水果、食品招待樂師和客人們。好熱鬧的年輕人常出些洋相逗樂,或表演些"山羊舞"、"鵝舞"之類的小節(jié)目活躍氣氛。
"山羊舞",表演者用簡單的道具扮成山羊,悄悄地來到圍坐在地毯上群眾的后面,先"咩-、咩-"地叫喚兩聲,然后和著樂曲蹦跳進場,表演吃草、喝水、磨角,又去用角頂人等,總會引起小的騷動和歡笑。
"鵝舞",表演者翻穿皮衣,把右手退進袖內,用紅布扎起袖口作鵝嘴扮成鵝狀,隨著樂曲搖頭擺尾徐緩進場表演,人們常和著樂曲唱贊美或貶義之詞,當"鵝"聽到贊美時,就歡快起舞;反之,就用嘴啄丑化他的人,表演風趣、活潑。這種民俗活動是古代西域樂舞的遺風,又是青年人學習本民族風俗、儀禮,學習民間舞蹈與即興創(chuàng)作的機會。其它舞蹈如"賽乃姆"、"多朗舞"、"納孜爾庫姆"等形式,也常在"買西熱普"中表演。
"賽乃姆",是維吾爾族帶有表演性的舞蹈形式,普遍流傳于新疆各地。"賽乃姆"一詞,是對此類樂曲和這種舞蹈的通稱,習慣上人們都把地區(qū)的名稱冠于前面,如:"庫車賽乃姆"、"喀什賽乃姆"、"和田賽乃姆"等。各地的表演形式大同小異,只是在樂曲和舞蹈風格上有著明顯的區(qū)別。其形式也是自由進場,互相邀請,即興發(fā)揮。表演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打指"(兩指打響)、"移頸"(動脖子)以及"揚眉"、"動目''等動作,讓人看后隨即聯(lián)想起唐·杜佑《通典》關于"胡舞"的描述;想起唐詩"揚眉動目踏花氈"(李端《胡騰兒》)的名句。這正是古代樂舞文化在這些地區(qū)舞蹈中的遺存。
"多朗舞",流傳于塔里木盆地大沙漠邊緣的麥蓋提、巴楚等地。"多朗"一詞,是該地區(qū)維吾爾族人的自稱,也是舞蹈形式的名稱。此舞由《多朗木卡姆》(大型套曲)伴奏,并且和著樂曲有高亢的男聲伴唱;表演為雙人對舞的形式,參加者人數(shù)有限。表演分為四組動作:第一組為6/8拍,節(jié)奏平緩,但又有跳動感,膝部的顫動尤為明顯;第二、第三組,節(jié)奏逐漸轉快,舞姿豪放、有力,動作規(guī)范、嚴謹,其中還有近似"彎弓騎射"的舞姿;第四組是快板,兩人作競技性旋轉對舞,把表演推向高潮。這時,大家鼓掌、呼喊為之加油,直至留下一名旋轉技巧最高者。那貫穿全舞微顫的動律,高亢而近似吶喊的歌聲,使人們不禁聯(lián)想到多朗人戰(zhàn)勝干旱,在沙漠邊緣開辟綠洲時艱苦奮斗的情景,也為他們所創(chuàng)造的綠洲舞蹈文化贊嘆不已。
"納孜爾庫姆",流傳于古西域火州、即今日吐魯番一帶,是以弦樂和歌聲伴奏的雙人對舞的形式,并分為一般表演和競技兩部分。前者以滑稽可笑的動作,模擬生活中的"拉面"、"绱鞋"、"鴨子走路"等形態(tài);并以夸張的手法模擬對方。后者兩人各出新招以壓倒對方,群眾和著聲鼓聲有節(jié)奏地呼喊"強將相逢"、"快出新招"之類激勵的語言以助興。這時,表演者大顯身手,或"動肩相靠",或"扶膝蹲跳旋轉",其動態(tài)與"黑熊搏斗舞"頗有近似之處;而鼓點的節(jié)奏卻與"秧歌"的"結束點"相同。這和吐魯番自唐、宋以來是多民族雜居的地方有關,帶有古樂舞的遺意;它是各種舞蹈文化互為影響,各種形式相互吸收的結果,也是今日各民族和睦相處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