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14-05-14 15:36:18 來源:大家找算命網 作者:美麗心情
羌語支語言是我國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內的一群語言。上個世紀60年代初,我國從事少數民族語言研究的一些學者為了解決羌語的支屬問題,借助同語族有關親屬語言的平面比較后,初步提出在藏緬語族內設立一個羌語支。后來隨著研究的進一步深入,以及被研究的語種的增多,80年代初,在一些文獻和著作里正式提出了羌語支的說法。
羌語支語言全部分布在我國境內,包括12種現行語言和一種文獻語言。它們是,羌語、普米語、木雅(古稱“彌藥”)語、嘉絨語、爾龔語(道孚語)、扎語(扎壩、扎巴語)、卻隅語、貴瓊語(魚通語)、爾蘇語(栗蘇語、多續(xù)語)、納木依語、史興語、拉烏戎語和西夏語(文獻語言)。羌語支本身可以分為北支和南支,前者受藏語支的影響大,后者受彝語支的影響大。有些學者認為嘉絨語應屬藏語支,還有些學者認為西夏語應屬彝語支。
羌語支語言有明顯的共同特點:語音方面復輔音豐富,單輔音聲母有小舌塞音和擦音,塞擦音有四套,元音有長短、卷舌、鼻化,但很少有松緊,韻尾大體已丟失,聲調的作用不大;語法方面,人稱代詞有格,量詞與數詞結合為數量型,但不如彝語支豐富,動詞有人稱、數、體、態(tài)、式、趨向等語法范疇,用前后綴方式表達,各語言表示相同語法意義的前后綴有明顯起源上的共同性,形容詞沒有級的范疇,結構助詞比藏語支語言豐富;詞匯方面,有較多的漢語借詞和藏語借詞,各語言之間的同源詞一般在20%左右,最多達30%。
普米語
分為南北兩個方言區(qū)。南部方言分布在云南省蘭坪縣、維西縣、永勝縣、麗江縣及寧蒗縣新營盤鄉(xiāng)以南地區(qū);北部方言分布在寧蒗縣新營盤以北地區(qū)、四川省木里、鹽源和九龍等縣。
木雅語
通行于四川省的甘孜藏族自治州,約有12000人使用,主要分布于康定、九龍、雅江縣境內,分為東部、西部兩個方言區(qū)。東部方言區(qū)的人自稱“木勒,其語受漢語影響較大;西部方言區(qū)的人自稱“木雅”,其語受藏語影響較大。
嘉絨語
通行于四川省的甘孜藏族自治州和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是一種非常原始的語言,是漢藏語系的“活化石”,它保留了原始漢藏語的一些語音形式,例如復雜的復輔音和構詞手段。嘉絨語對了解古漢語的語音和語法有重大的意義。
爾龔語
主要分布于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道孚、新龍、爐霍等縣部分地區(qū)。說這種語言的人自稱“布”或“布巴”,藏語稱之為“道塢格”,學術界取名為“爾龔語”,約有35000人。道孚境內一共4個土語區(qū),即鮮水鄉(xiāng)土語區(qū)、上甲鄉(xiāng)土語區(qū)、殺沖鄉(xiāng)土語區(qū)、孔色鄉(xiāng)土語區(qū)。
扎語
亦稱扎壩、扎巴語。操這種語言的人自稱“扎”或“扎巴”, 約有15000人,分布在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雅江、康定、九龍4縣境內。各地扎巴語在語音上差別較大,其土語區(qū)有待于進一步調查研究。
貴瓊語
主要分布在康定縣魚通區(qū)的時濟、舍聯、前溪、麥崩等鄉(xiāng)和金湯區(qū)的三和鄉(xiāng),人口約7000人。操這種語言的人自稱“葛羌”,藏語稱之為“惡通格”,學術界取名為“貴瓊語”。
爾蘇語
內部差別較大,分為東部、中部、西部3個方言區(qū)。操東部方言的居民自稱“爾蘇”或“魯蘇”。操中部方言的居民自稱“多續(xù)”。西部方言劃分為呷爾土語(說這種語的人自稱為“普”、“魯日”或“普魯日”)、里汝土語(操這種語言的人自稱“里汝”)兩個土語群。使用爾蘇語的人口約有16100人?。
納木依語
是我國四川省西南部的部分地區(qū)約有5000人使用的一種不同于藏語的語言。解放前使用這種語言的居民被泛稱為“西番”,分布在冕寧、西昌、鹽源一帶的自稱為“納木依”,分布在木里、九龍一帶的自稱為“納木茲”,二者之間未構成方言差別而是土語的差異。經初步比較研究,納木依語與羌語支的語言最接近,特別是與爾蘇、木雅、貴瓊等語言相比較,同源詞多,語法特點接近,許多語法范疇在起源上有很多共同性。
史興語
又稱“虛糜語”或“虛糜藏語”,分布在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縣瓦廠區(qū)水洛鄉(xiāng)部分村寨,使用者約 2000 人。史興語是面臨消失的語言,尚未得到眾多學者的重視,只有孫宏開(1983年)和黃布凡、仁增旺姆(1991年)做過初步介紹。
羌語發(fā)展
羌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羌語支。操這種語言的羌族居民自稱“日麥(四川話發(fā)音mei,入聲)”、“麥”、“爾咩”、“爾瑪”、“瑪”,這些都是同一名稱在不同地區(qū)的語音變化,使用羌語的人口約有12萬。羌語分布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縣、汶川、理縣、松潘、黑水,此外還有極少部分分布在綿陽市北川羌族自治縣西北部和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縣。
經過調查研究證實,羌語可分為南北兩大方言。北部方言的語法表現形式比較復雜,用形態(tài)手段來表達語法規(guī)律的情況比南部方言多。北部方言內部差別較小,南部方言內部差別較大。北部方言區(qū)靠近藏區(qū),使用藏語借詞和反映牧區(qū)生活的詞較多,南部方言區(qū)靠近漢區(qū),使用漢語借詞和反映農區(qū)生活的詞較多,并且還可以有和漢語相同的語序出現在口語中。北部方言有鎮(zhèn)平、曲谷、回龍、黑虎、渭門、維古、茨木林、麻窩、蘆花等9種土語;南部方言有雁門、龍溪、綿篪、蒲溪、木卡、桃坪等6種土語。
北部方言主要分布在茂縣北部的赤不蘇區(qū)、較場區(qū)、中部的沙壩區(qū)、黑虎鄉(xiāng)、永和鄉(xiāng),黑水縣的大部分地區(qū),松潘縣的鎮(zhèn)江區(qū)、熱務區(qū),以及北川羌族自治縣的部分地區(qū)。20世紀80年代,操北部方言的人口約有9萬。其特點是,大多數地區(qū)有顫音,復輔音比較豐富,單元音都分長短、卷舌與不卷舌,有豐富的輔音韻尾、帶輔音韻尾的韻母也比較多,有重音,沒有聲調,輕重音在構詞、構形等方面都有區(qū)別意義的作用,在構詞或構形中有許多語音變化現象,如輔音的弱化、換位、交替,元音的和諧、脫落、增加等。北部方言代詞沒有“格”的語法范疇,指示代詞只能單獨做句子成分,動詞有人稱、數、時間、態(tài)、體、式的語法范疇。
南部方言主要分布在理縣通化區(qū)、薛城區(qū)、汶川的威州區(qū)、綿篪區(qū)。20世紀80年代,操南部方言的人口約有33000人。南部方言的特點是,沒有顫音[r],大多數讀作[dz]或[l],復輔音較少,北部方言的復輔音在南部方言中大都讀成單輔音,有聲調,起區(qū)別詞義和形態(tài)的作用,沒有重音。南部方言內部各地詞匯差異較大,與北部方言相比,同源詞所占比例少。
南部方言地區(qū)通用羌漢兩種語言,在公路沿線,除了老年人、壯年人還能說羌語外,青少年中會講羌語的越來越少。北部方言地區(qū)和偏僻山區(qū),羌語還廣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