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16-03-03 10:47:56 來源:大家找算命網(wǎng) 作者:八字算命大師
法姓的來源_法姓起源_法姓的來歷
姓氏源流
法(Fǎ)姓源出有:
源流一
出自媯姓。為戰(zhàn)國時期齊襄王(田姓)后裔所改,以祖名為氏。據(jù)《后漢書·法雄傳》載,齊襄王法章之后,本田氏,齊滅于秦,子孫不敢稱田,故以法為氏。戰(zhàn)國時期,齊國強(qiáng)盛之時,過于炫耀武功,且因殺了燕昭王之父而種下禍根。后燕國以樂毅為帥,聯(lián)合另外秦楚等五國軍隊一齊攻打齊國,連攻下齊國七十多座城池。僅剩下宮、即墨兩城尚在堅守中。齊湣王逃到宮城,被假意來相助的楚國人殺死了。齊太子田法章只好化裝成平民逃到太史敫家當(dāng)仆人,改姓為法,以避敵軍。不久,齊國的田單打敗燕,收復(fù)了齊國。法章才敢公開自己的身份,被擁為齊襄王。齊襄王的庶子后來便以他曾用過的法姓做為姓氏,稱為法氏。
五十余年后的秦始皇嬴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軍以大迂回戰(zhàn)略避過布防于齊國西南地區(qū)的五十余萬齊國主力大軍,繞道燕國從北方攻入空虛的齊國腹地,一舉破其都城臨淄城,俘虜了齊王田建,齊國就此滅亡。亡國后的故齊襄王的庶子族人因避秦軍的殘酷搜殺,不敢再稱田氏,便以齊襄王曾用過的姓氏“法”為姓氏,改稱法氏,世代相傳至今。
法氏族人大多尊奉齊襄王田法章為得姓始祖。
源流二
出自回族中有法姓。據(jù)《中國回族大辭典》載,法姓,回族姓氏之一。主要分布在江浙地區(qū);刈宸ㄊ系闹饕獊碓词窍茸婷值臐h化音譯,出自阿拉伯歷史上著名的阿巴斯王朝第二任哈里發(fā)滿蘇爾(曼蘇爾,Abu al-Ja‘far,公元707~775年),“滿蘇爾”的漢義就是“勝利者”,他的本名為艾布·賈法爾,亦譯為阿布·哲耳法爾。
公元775年(唐代宗李豫大歷十年)10月,艾布·賈法爾在朝覲途中歿于麥加附近,史學(xué)家稱他是阿拔斯王朝的真正奠基者和開創(chuàng)人,因此千百年來受到穆斯林世界的無比崇敬。在唐、宋時期以經(jīng)商方式進(jìn)入中原并留居的阿拉伯穆斯林民眾中,多有以艾布·賈法爾的名字為漢化姓氏者,比較多的就是賈氏、法氏、滿氏、爾氏等,歷經(jīng)宋、元、明諸朝,成為中國獨有的少數(shù)民族——回族的一部分成員。
回族法氏族人今天主要分布在江浙地區(qū)和山東德州地區(qū)。
源流三
源于契丹族,出自遼國時期官吏法物庫,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法物庫,是宋朝時期遼國政權(quán)設(shè)置的官位,隸屬于南面朝官太常寺,主要職責(zé)就是掌管祭祀、樂器、車駕、鹵簿等事務(wù)。官位設(shè)置有法物庫使、法物庫副使,為正副行政長官。金國推翻了遼國政權(quán)之后,亦仿設(shè)有法物庫,但隸屬于尚書兵部,后又改屬太常寺,法物庫使官秩為從六品。屬下除了有法物庫副使以外,還增設(shè)了法物庫直長。
在法物庫使、法物庫副使、法物庫直長等的后裔子孫中,亦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漢化省稱法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四
源于官位,出自漢朝時期官吏法曹,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法曹,是漢朝時期設(shè)置的官位,專職負(fù)責(zé)掌管郵遞驛傳,屬下有兵卒,兼管沿途治安與輯盜。在史籍《后漢書·百官志》中記載:“法曹,主郵驛科程事。”后世的魏、晉、隋、唐等朝代沿襲,隸屬于丞相府或三公府,置有法掾一人主管,官秩三百石。到了唐、宋時期,法曹的行政職能改變,成為地方司法機(jī)關(guān)長官的稱謂,如在《唐書·百官志》中記載:“法曹,司法參軍事,掌掬獄麗法,督盜賊,知贓賄沒人。”因此亦稱“法曹參軍”。這種官稱和職能在唐朝時期即為倭奴國學(xué)去,至今日本國的司法官員以及律師等,依然被稱作“法曹”。
在法曹、法曹參軍、法掾等的后裔子孫中,皆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省稱法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五
源于官位,出自宋朝時期官吏法酒庫,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法酒庫,是北宋王朝設(shè)置的一種官位,專有法酒署,隸屬于光祿寺,其主要職能就是掌按法式配釀酒原料,監(jiān)督釀酒工序,檢查釀酒質(zhì)量,以供王朝宮廷尊享、祭祀活動、賞賜之用,屬于官家酒坊的行政長官,亦稱“法酒庫使”。在法酒庫屬下還有法酒監(jiān)二人,是法酒庫的左右手,一般以朝臣、三班使臣、或內(nèi)侍充任。在法酒庫、法酒監(jiān)官的后裔子孫中,皆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省稱法氏,世代相傳至今。另外,在宋朝時期還有一種法酒庫使的官位,隸屬于東班諸司使,即屬于文官班列。這種法酒庫使實際上沒有具體職掌,只是虛銜,僅為升遷之階,待有官位空缺之時,吏部從法酒庫使中擇優(yōu)補(bǔ)缺。多有忠厚老實且不懂行賄和迎合拍馬者,總是坐落于法酒庫使之位,終生不得志。
在法酒庫使、法酒監(jiān)等的后裔子孫中,亦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省稱法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六
源于蒙古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清朝時期,蒙古族人中的伍堯氏一族來到中原,為適應(yīng)漢族習(xí)慣,取“法”字為漢化姓氏,稱法氏,世代相傳至今。例如清朝乾隆年間著名的文學(xué)家法式善,其祖先就是該支蒙古族的伍堯氏氏族。
源流七
源于滿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據(jù)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赫舍里氏,亦稱何舍里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紇石列和金舊部“紇石烈”,以部為姓,滿語為Heseri Hala,世居哈達(dá)(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輝發(fā)(今吉林柳河、輝發(fā)河以及沙河下游,樺甸、輝南一帶)、佛阿拉(今遼寧新賓永陵鎮(zhèn)二道村)、伯都訥(今吉林松源)、多爾濟(jì)河(今俄羅斯濱海地區(qū))、黑龍江色欽及穆理哈村(今吉林東豐小四平鎮(zhèn)一帶)、塔散堡(今遼寧錦縣塔山)、長白山區(qū)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有蒙古族引為姓氏者。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何氏、高氏、康氏、赫氏、張氏、蘆氏、賀氏、索氏、英氏、郝氏、黑氏、佟氏、普氏、桂氏、艾氏、法氏等。該支滿族法氏鼻祖為輔佐康熙大帝,恩授一等公的重臣赫舍里·索尼的孫子、一等公赫舍里·法保,在其后裔子孫中即有以先祖名字首音的諧音漢字“法”為姓氏者,稱法氏,世代相傳至今。
⑵.滿族薩察氏,亦稱沙岔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撒鏟”,以姓為氏,滿語為Saca Hala,漢義“盔”,世居瓦爾喀渾春(今吉林琿春)、長白山區(qū)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沙氏、謝氏、隗氏、白氏、魁氏、法氏等,還有乾隆大帝所賜的謝氏,為官身姓氏。該支滿族法氏鼻祖為清初位列十六大臣、寧遠(yuǎn)城守尉、世職二等輕車都尉的薩察·額孟格之子薩察·法福理,他以自己名字的首音的諧音漢字“法”為姓氏,稱法氏,其子就叫法喀,后來官至滿洲都統(tǒng)。
⑶.滿族他塔喇氏,亦稱他塔拉氏,滿語為Tatara Hala,漢義“特別多”,世居查庫木(查昆木、扎庫木,今遼寧省撫順)、安褚拉庫(今松花江上游二道江流域)、寧古塔(今黑龍江寧安)、扎克丹(今遼寧撫順)、薩爾滸(今遼寧撫順東部)、長白山區(qū)、馬察(今吉林渾江西南部)、占河(今吉林雙陽河流域)、烏蘇(今吉林伊通)、伊蘭木(今甘肅蘭州皋蘭)、海州(今遼寧海城)、十方寺(今遼寧沈陽石佛寺)、吉林烏喇(今吉林永吉烏拉街至輝發(fā)河口、拉發(fā)河流域、雙陽縣境)等地,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唐氏、譚氏、舒氏、勞氏、查氏、法氏等。該支滿族法氏鼻祖為他塔喇·法譚,滿洲正紅旗人,世居瓦爾喀,從征葉赫、遼陽,授佐領(lǐng),清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擢副都統(tǒng)兼工部理事官,累進(jìn)世職一等輕車都尉兼一云騎尉。在塔喇·法譚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的首音的諧音漢字“法”為姓氏者,稱法氏,世代相傳至今。
⑷.滿族烏扎喇氏,滿語為Ujara Hala,據(jù)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蒙古族、錫伯族、卦爾察共有姓氏,亦稱兀札喇氏、吳扎拉氏,世居烏喇(今吉林永吉烏拉街至輝發(fā)河口、拉發(fā)河流域、雙陽縣境)、薩哈爾察(今黑龍江北岸俄羅斯境布列亞河流域)、哈達(dá)(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輝發(fā)(今吉林柳河、輝發(fā)河以及沙河下游,樺甸、輝南一帶)、葉赫(今吉林梨樹葉赫鄉(xiāng)南部)、白石(今黑龍江牡丹江鏡泊湖)、薩爾和(今俄羅斯共青城南部)、瓦丹(今黑龍江牡丹江寧安)、廟噶山(今黑龍江湯原,一說在今俄羅斯黑龍江口廟街)、黑龍江沿岸等地。后有蒙古族引為姓氏者,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nèi)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qū))。所冠漢姓為吳氏、烏氏、武氏、豐氏、關(guān)氏、竇氏、法氏等。該支滿族法氏鼻祖為烏扎喇·額楚,滿洲鑲黃旗人,世居薩哈爾察,因征明有功,累加世職二等輕車都尉,仕至江寧將軍。其子為一等輕車都尉烏扎喇·法保,在他的后裔子孫中,亦有以先祖名字的首音的諧音漢字“法”為姓氏者,稱法氏,遷避于扶風(fēng)郡一帶,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布
法氏是一個典的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人口總數(shù)在中國的大陸和臺灣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四百六十一位門閥,望族出扶風(fēng)郡。法姓在大陸和臺灣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據(jù)《后漢書·法雄傳》記載:“齊襄王法章之后,秦滅齊,子孫不敢稱田氏,故以法為氏。”《元和姓纂》記載:“本媯姓,田氏之后。齊襄王名法章,子孫以名為氏,蓋秦滅齊,子孫不敢稱田姓也。”根據(jù)史載,戰(zhàn)國中期,齊國經(jīng)過齊威王的一番整頓,不久便打敗了魏國,成為東方的強(qiáng)國。閔王即位以后,倚仗國力東征西伐,先是聯(lián)合韓、魏等國幾次進(jìn)攻秦、楚,后來,又趁燕國內(nèi)亂之機(jī)破燕,殺死燕王噲。齊軍占領(lǐng)燕國3年,引起燕軍民的不滿和各國諸侯的抗議,最后齊軍在一片反對聲中被迫撤軍。燕王噲的兒子燕昭王即位以后,發(fā)誓為父報仇。筑起黃金臺招納天下賢士,暗中做好伐齊的準(zhǔn)備。公元前286年,齊閔王滅掉宋國,獨占宋國的土地,引起各國的不滿。燕昭王見時機(jī)已到,便任命名將樂毅為帥,聯(lián)合秦、楚、趙、魏、韓等一起攻打齊國。六國聯(lián)軍攻破齊都臨淄,占領(lǐng)70多個齊城,齊國只剩下莒和即墨兩城還在堅守。齊閔王逃到莒城,楚人假意愿意助齊,進(jìn)入莒城殺死閔王。齊太子田法章化裝成平民,逃到莒城太史敫的家里當(dāng)仆人。太史敫有個女兒,她見法章言行舉止都像是有身份的人,知道他不是平常的百姓,又同情他的遭遇,就經(jīng)常接濟(jì)他,接觸次數(shù)一多,兩個人彼此相愛了,私下定了終身。幾個月后,楚軍從莒城撤走后,齊國軍民到處尋找齊王的后人,法章這才說明自己的身份,被擁立為齊襄王。齊襄王在位19年,他的庶子以他的名字為姓氏,稱為法氏。法姓主要分布在陜西省長安縣之西。望族居扶風(fēng)(今陜西省咸陽東)。
北京中心城區(qū)、順義,河北石家莊、保定、高碑店、景縣、大廠,山西太原、古交、陽曲、廣靈、渾源、懷仁、襄垣、屯留、平順、平陸、陵川、寧武、河曲、偏關(guān)、晉中、曲沃、襄汾、汾西、洪洞、吉縣、隰縣、臨猗、新絳、侯馬、壺關(guān)、靜樂、蒲縣、澤州,遼寧撫順(市、縣)、本溪、鐵嶺(市)、新民、阜新(縣)、清原、燈塔,吉林長春、四平、通化(縣)、集安,黑龍江伊春、牡丹江,上海中心城區(qū)、浦東,江蘇南京、鎮(zhèn)江、丹陽、常州、宜興、無錫、蘇州、常熟、昆山、揚(yáng)州、東臺、南通,浙江嘉興,福建晉江,安徽銅陵(市),江西南昌(市)、上高、萬載、銅鼓、宜豐,山東濟(jì)南、德州、章丘、臨清、淄博、沂源、濰坊、安丘、昌邑、高密、青州、諸城、臨朐、昌樂、煙臺、青島、膠州、即墨、平度、膠南、日照、莒縣、臨沂、莒南、沂水、蒙陰、平邑、費(fèi)縣、沂南、臨沭、濟(jì)寧、棗莊、滕州、兗州、泰安、肥城、寧陽、定陶、郯城,河南鄭州、洛陽、方城、社旗、唐河、桐柏、南陽、滎陽、中牟、郟縣、舞鋼、靈寶、武陟、宜陽、許昌(縣)、信陽、周口(地區(qū)),湖北武漢、孝感,湖南衡陽(市)、望城、冷水江、沅陵,廣西中山、三臺;廣西靈山,貴州貴陽、江口,云南昆明、新平、玉溪、元江、富寧、雙柏、昭通,陜西西安、寶雞、渭南、咸陽、涇陽、三原、韓城、高陵、扶風(fēng)、富平、千陽,甘肅積石山、臨夏(市),青海循化,寧夏石嘴山、平羅、賀蘭、銀川、永寧、靈武、吳忠、青銅峽,新疆塔城,臺灣臺北、臺中等地有之。回族法姓,分布在山東濟(jì)南、青州、滕州、兗州,河南滎陽、武陟,江蘇蘇州、鎮(zhèn)江、揚(yáng)州,以及上海市、甘肅臨夏(市)等地;撒拉族法姓,分布在青海循化等地;瑤族法姓,分布在云南富寧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