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shí)間:2016-03-02 17:46:21 來源:大家找算命網(wǎng) 作者:八字算命大師
蘭姓的來源_蘭姓起源_蘭姓的來歷
姓氏淵源
淵源一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時(shí)期鄭國君主鄭穆公之后,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據(jù)史籍《通志·氏族略》記載,春秋時(shí)期鄭國君主為鄭穆公姬蘭。在周宣王執(zhí)政時(shí)期,把同父異母少弟姬友封于鄭(今陜西華縣),稱鄭桓公,為西周最后分封的一個(gè)諸侯國。鄭國傳至周襄王姬鄭二十五年(鄭穆公姬子蘭元年,公元前627年),鄭桓公的孫子姬子蘭即位。傳說,鄭穆公之母在生他時(shí),夢見天使手執(zhí)一株蘭草,異常恭敬地贈(zèng)予她,其時(shí)幽香撲鼻,醒來似乎余味無窮,不久即產(chǎn)下一子,遂將其取名為“蘭”。姬子蘭在位二十二年,逝世后謚號為“穆”,史稱鄭穆公。其支庶子孫中有的以王父之名為姓氏者,稱蘭氏,世代相傳至今,文字簡化改革之后,蘭氏簡筆為蘭氏,史稱蘭氏(蘭氏)正宗。
蘭氏族人大多尊奉鄭穆公姬子蘭為得姓始祖。
淵源二
源于羋姓,出自楚莊王之幼子羋蘭(熊蘭),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春秋時(shí)期,楚莊王羋旅(熊侶,前613年至前591年在位)敕封他的小兒子羋蘭(熊蘭)為上官邑(今河南滑縣)大夫,在羋蘭的后代子孫中,有以先祖所封邑名為姓氏者,稱上官氏;亦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蘭氏,世代相傳至今。
淵源三
源于羋姓,出自春秋時(shí)期楚國大夫的封地,屬于以封邑名稱為氏。春秋時(shí)期,楚國有個(gè)大夫食采于蘭邑(今山東棗莊),其后裔子孫中有以邑名為姓氏者,稱蘭氏。
淵源四
源于匈奴族,出自古匈奴族休屠部烏洛蘭氏、拔列蘭氏族,屬于以氏族名稱漢化改姓為氏。匈奴族休屠部的涼州烏洛蘭氏、拔列蘭氏,在南北朝時(shí),歸附于北魏政權(quán)。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后,推行漢化政策,烏洛蘭氏、拔列蘭氏兩氏族被改漢姓為蘭氏、石氏。
淵源五
源于鮮卑族,出自鮮卑族拓跋部,屬于以氏族名稱漢化改姓為氏。南北朝時(shí)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后,推行漢化政策后:
①鮮卑族拓跋部中的是蘭氏,亦稱是連氏,后多改為改蘭氏、連氏。
②拓跋部嗢石蘭氏,亦稱烏石蘭氏,后多改為蘭氏、石氏。
③拓跋部烏洛蘭氏,后改為蘭氏。
④拓跋部仆蘭氏,亦稱普蘭氏、蒲蘭氏,后多改為仆氏、普氏、蒲氏,亦有改為蘭氏者。
淵源六
源于鮮卑族,出自鮮卑族獨(dú)孤部,屬于以氏族名稱漢化改姓為氏。南北朝初期,鮮卑族獨(dú)孤部為北魏初期核心的八大家族之一,亦是構(gòu)成北魏王朝的三十六部之一,除了部分族人仍為獨(dú)孤氏外,在北魏孝文帝太和元年以前即有改為漢字單姓者,為蘭氏、卜氏。
淵源七
源于羌族,出自古羌族白蘭氏部落,屬于以部族稱謂漢化改姓為氏。古羌族白蘭氏,是在歷史上開發(fā)青海的少數(shù)民族姓氏之一。后在南北朝時(shí)期大舉遷徙于中國西南地區(qū),在云南、貴州地區(qū)為古蘭若人,其族后逐漸演進(jìn)為彝族,其中即有以原部落稱謂為漢姓蘭氏者;在廣西地區(qū)的族人逐漸演化為壯族,其中亦有以原部落稱謂為漢姓蘭氏者。
淵源八
源于女真族,出自金國女真族后裔,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據(jù)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①滿族額哲氏,滿語為Eje Hala,漢義為“騸牛”,世居蘭河山,后有以居地名稱取諧音漢姓為蘭氏、哲氏者。
②滿族輝羅氏,源于金國時(shí)期古女真族姓氏“會蘭氏”,以姓為氏,滿語為Huilo Hala,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世居烏拉、松花江沿岸,后冠漢姓為蘭氏、輝氏、何氏等。
據(jù)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載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拉庫勒氏,亦稱喇庫勒氏、蘭庫拉氏,滿語為Lakule Hala,世居木楞扎喇(今黑龍江牡丹江穆棱林區(qū)),后冠漢姓為蘭氏、郎氏。
淵源九
源于蒙古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據(jù)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①蒙古族扎賴氏,亦稱札答蘭氏、札只剌氏、茶赤剌氏,是成吉思汗的勁敵札木合的后裔,世居錫喇塔拉。滿族亦有引為姓氏者,滿語為Jalai Hala。其族人中后有冠漢姓為蘭氏者。
②蒙古族烏蘭氏,漢義為“紅色”,世居呼倫貝爾、黑龍江。滿族亦有引為姓氏者,滿語為Ulan Hala。其族人中后有冠漢姓為蘭氏、洪氏者。
淵源十
源于達(dá)斡爾族,出自金國女真族后裔,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據(jù)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達(dá)斡爾族必喇氏,亦稱別蘭氏、畢力揚(yáng)氏,源于金國時(shí)期古女真族姓氏“必蘭氏”,世居和悠、長白山、黑龍江、烏蘇里江口等地區(qū)。滿族亦有引為姓氏者,滿語為Bira Hala,漢義“河川”。后冠多漢姓為蘭氏、楊氏等。據(jù)史籍《黑龍江志稿·人物志》記載,達(dá)斡爾族瓦蘭氏,亦稱瓦然氏,為托莫氏的一個(gè)分支。滿族亦有引為姓氏者,滿語為Walan Hala,漢義為“巧妙”。后冠多漢姓為蘭氏、喬氏等。
淵源十一
源于回族,出自元朝官員諳都刺家族,屬于文化上漢化改姓為氏。據(jù)文獻(xiàn)《回族人物志·元》中記載,回族中的蘭氏,源自元朝官員諳都刺家族。諳都刺,字瑞芝,生于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祖父阿思蘭,元朝初期隨從大將軍阿術(shù)征伐南宋,轉(zhuǎn)戰(zhàn)于河南江北各地,因功官至冀寧路(今山西太原)達(dá)魯花赤(縣令)。子孫因其中文音譯名蘭,遂以蘭為氏。
回族姓氏中雖有音同字不同的“同源異姓”現(xiàn)象,但回族蘭氏與藍(lán)氏卻不同源,不可混同!
淵源十二
源于其他少數(shù)民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今土家族、瑤族、畬族、苗族、傣族、黎族等少數(shù)民族中,均有蘭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shí)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yùn)動(dòng)中,流改為漢姓蘭氏,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布
蘭姓多以中山、東莞、汝南為郡望。
鄭穆公時(shí),鄭國已遷都于新鄭(今河南新鄭)。公元前375年鄭國為韓國所滅。蘭氏子孫紛紛外遷,大多西遷陳(都城今河南淮陽)、宋(都城在今河南商丘)間地。此后至秦漢,蘭氏基本上在中原一帶繁衍發(fā)展。
兩漢時(shí)期
見諸史冊之蘭氏僅有武陵太守蘭廣和蘭夫人,且只有只言片語,讓人難知其詳。魏晉南北朝時(shí),前秦有將軍蘭殊,南朝有蘭子云,中昌魏(今河北大名)人蘭欽、蘭夏禮父子。可見此際已有蘭氏因仕宦之故徙居江南。
唐朝時(shí)期有涪州人(今重慶涪陵區(qū))蘭沖虛。證明在重慶、江蘇等南方亦有了蘭氏人活動(dòng)的身影。蘭氏曾長期稱盛于今河北定州,山東莒縣、河南平輿一帶。
宋、元之際,蘭氏因仕宦,躲避兵火、瘟災(zāi)等原因始大舉播遷江南各地,廣泛分布于今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福建等地。
元朝末期
山西因處于表里山河的特殊地理位置。對當(dāng)時(shí)中原、江東一帶飽受戰(zhàn)火的老百姓而言,簡直就是人間天堂,世外桃源,故山西蘭氏繁衍得較為興盛。
明朝初期
山西蘭氏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于江蘇、安徽、浙江、河南、湖北等地。明末滿清軍隊(duì)屠川,使川地百姓人口銳減。
清朝初期
伴隨湖廣填四川的運(yùn)動(dòng),兩湖之蘭氏入遷四川。明、清兩代,始有沿海之蘭氏飄洋過海,或遷居臺灣,或遷居?xùn)|南亞各地。如今,蘭氏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湖南、福建、江西三省為多,這三省蘭氏族人口總數(shù)約占全國蘭氏族人口的57%。
今四川省的成都龍泉驛、宜賓市、自貢市、樂山市、涼山彝族自治州、廣安市、閬中市、德陽市中江縣、南充市、遂寧射洪縣,吉林省的長春市,青海省的互助縣、大通縣、湟源縣,江西省的上饒市、贛州市于都市,河北省的石家莊無極縣、趙縣、泊頭市、保定市、滄州市南皮縣、廊坊市三河縣、冀州市,山東省的平度市、菏澤市東明縣、日照市、煙臺市龍口市、青島市嶗山區(qū)、萊西市,湖南省的岳陽市華容縣、益陽市桃江縣、常德津市市、邵陽市新寧縣、城步苗族自治縣,福建省的龍巖市武平縣、三明市將樂縣,泉州市、莆田市、福州市連江縣、寧德市,山西省的運(yùn)城市、臨汾市洪洞縣、原平市,江蘇省的連云港市灌南縣、淮安市漣水縣、揚(yáng)州市,重慶市的酆都區(qū)、黔江縣,甘肅省的天水市,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柳州市,黑龍江省的海倫市,陜西省的延安市、漢陰縣,河南省的偃師市、平頂山市寶豐縣,南陽市唐河縣,洛陽市孟津縣,云南省的昆明市,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的包頭市土默特右旗,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赤峰市翁牛特旗,海南省的三亞市,湖北省的武穴縣、潛江市,麻城市,安徽省的阜陽市、巢湖市和縣,上海市,北京市,香港特別行政區(qū),臺灣省,澳門特別行政區(qū)、日本國島根縣松江市等地,均有蘭氏族人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