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16-03-02 13:31:40 來源:大家找算命網(wǎng) 作者:八字算命大師
才姓的來源_才姓起源_才姓的來歷
起源
第一個淵源
源于高陽氏,出自遠(yuǎn)古帝王顓頊的后代,屬于以先祖名號為氏。據(jù)史籍《萬姓統(tǒng)譜》記載:“才氏為黃帝之孫高陽氏顓頊之后”。重黎是顓頊之子,為司掌天地之官,唐堯曾撫育重黎之后。周宣王姬靜時期,有重黎之后程伯休父,官至司馬,執(zhí)掌國家軍隊,佐政輔國,權(quán)勢重大,程伯休父克平許方,立下大功,周王室允許他以官職為姓,其后遂成司馬氏。司馬氏由于犯了錯誤(今已不可考是何錯),被皇帝下令滿門抄斬。為了保住家族的血脈,忠心的管家就偷偷的把主人的七個兒子用籮筐挑著逃至河北昌黎安家落戶,為躲避朝廷的追殺改姓為才氏,所以才氏共分為七門。而那個管家就被認(rèn)定為這一族的祖先了。
該支才氏人口不眾,因此該族有個鐵族規(guī):同姓不婚。
第二個淵源
源于方氏,出自明朝大寧太守方寬,屬于帝王賜字改姓為氏。與著名明朝大儒方孝儒處在同一時期的明朝大寧太守方寬,是明成祖朱棣的愛將,他曾隨朱棣南征,多次在戰(zhàn)斗中救駕。朱棣因方孝儒忠貞于建文帝,大怒而誅戮方孝儒十族,氣頭上還下旨要殺盡天下方氏人。在當(dāng)年明朝行文中,方字被寫成“房”字缺一點(上尸下方,筆者的計算機(jī)字庫里沒有該字,讀音為shī),意為方氏的尸體,這是出于明成祖對方孝儒等人不屈從自己的仇恨,因而對方氏族人大加貶嫌。但朱棣又十分珍愛自己的愛將方寬,為免方寬被誤殺,特改賜方寬姓“才”,方寬后來官至兵部尚書。在方寬的后代中,到明朝正德年間(公元1506~1522年)又出了個驍勇的武將才寬,官至西安總兵,后在與韃靼作戰(zhàn)時,在花馬池(今甘肅張掖)被大太監(jiān)劉謹(jǐn)?shù)淖ρ啦苄鄢鲑u,陷入重圍戰(zhàn)死。由于有劉謹(jǐn)?shù)谋幼o(hù),曹雄不僅沒被處分,反升了官。為了推卸罪責(zé),劉謹(jǐn)還要反誣論治已經(jīng)犧牲了的才寬之罪,于是才寬的族人分散逃避,一支逃至遼東半島,還有一支流落到江南,后改姓為“施”。
據(jù)《澎湖縣志》記載,才寬的施氏后裔中,在清朝初期出了個收復(fù)臺灣的施瑯。施瑯后去北京為官,留在臺灣澎湖的一支施氏族人怕鄭氏族人報復(fù),又改回姓氏為才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三個淵源
源于柴氏,出自五代后周世宗柴榮的后裔,屬于以避難改姓為氏。據(jù)家譜文獻(xiàn)《才氏家譜》記載,才氏與岳氏有不共戴天之仇。該支才氏的族源是五代時期的后周皇帝世宗柴榮,謚睿武孝文皇帝。其后代世襲的梁王柴桂,當(dāng)年被岳飛槍挑而亡,即是《才氏家譜》中記載的始祖。
直到北宋王朝后期,柴榮的后代柴進(jìn),因家有丹書鐵券而訂招天下客,后柴進(jìn)造反入梁山,為梁山泊英雄中排行第十的首領(lǐng),其家族因此被北宋朝廷滿門抄斬,柴進(jìn)家族人僅逃出三人,其中倆人跑逃到東北,一人逃至山東,為了避禍,其后裔子孫皆改柴氏為諧音的才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四個淵源
源于蒙古族,屬于以官職稱謂漢化為氏。據(jù)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載滿洲八旗姓》記載:蒙古族官吏額爾德木圖,實際上不是朝廷官制中的官品,而是蒙古民族對知識淵博的學(xué)者、長者等的稱呼,后成為老師、薩滿教巫師、大喇嘛等的專有稱謂,漢義“才子、有才學(xué)、智者”,其后裔子孫有引以為姓氏者,稱額爾德木圖氏。明、清時期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Erdemutu Hala,世居鄂爾格村(今黑龍江流域北岸俄羅斯境內(nèi))。
清朝中葉以后,蒙古族、滿族額爾德木圖氏多冠漢姓為才氏、鄂氏、喬氏等,世代相傳至今。
第五個淵源
源于其他少數(shù)民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今保安族、僳僳族、藏族等少數(shù)民族中,均有才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才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六個淵源
才姓始于公元十四世紀(jì)明朝時期,方希賢更名為“才隱士”時起。方希賢系方孝孺(又名方子才)之孤子,避難時以父名最后字“才”為姓,以“隱士”為名。即才氏始祖。
方孝孺于元朝末期為文武進(jìn)士,因朝廷昏聵,文武參商,為避禍自慎回河南商丘方家莊原籍(后遷浙江寧海為籍)不久方國珍倡起各路農(nóng)民義軍扶風(fēng)而起。方孝孺從朱元璋興義兵剿滅群雄,明朝建國由參將晉“戶部尚書”,又晉升為“漢中教授”蜀獻(xiàn)王聘為世子師。建文時為侍講學(xué)士,燕王朱棣起兵,朝廷詔檄多出其手。1402年燕兵入南京,朱棣登基,命方孝孺草擬“即位詔書”,方孝孺抗旨并數(shù)指棣罪,聲言“誓討國賊”!棣下命抄斬滿門夷十族,宗族親友連做死者八百七十六人。遺孤方希賢在忠仆方良護(hù)侍下逃亡。遁形隱逸更名為才隱士,于湖北茉花村漁港崗臺第三宅娶湖婦為妻生五子,長子才久財,次子才久成,三子才久義,四子才久華,五子才久盛。公元1423年(永樂21年)五月十四日明兵突圍家宅,生捕才久成兄弟四人,家庭主婦及義仆方良,赴刑證罪。幼子才久盛年方八歲痛遭夷刑,哀哀之情,沉痛千載,不堪再憶!才隱士孤穹泣血,淚領(lǐng)幸存長子才久財浪跡江湖,四海為家,潛身于永平府昌黎縣城東沙泥莊,為子娶張姓之女為妻斯傳忠臣之后代,留有誓言:“才家難中之人,得天庇佑無以為報,愿吃齋記難,以傳后輩,年三十下午不動五葷,一味素食至初三開葷,斯記其悲望我子孫累代相傳,勿以笑意哂祖也”
敬查才隱士(1403年)至康熙二年(1663年)移民時止,這260年間歷代先(移)人名諱及活動史料已無尋處,F(xiàn)依《才璽遺書》(以下簡稱《遺書》)尊才久財為始祖當(dāng)可值信!《遺書》最后日期為“道光十一年”(即公元1830年)冬二十日,估計成書如非其時,后亦不久。
自移民到乾隆57年即1663年1792年遷居蔡屯。129年中祖先各諱完全可以敬知“水源木本”。
第六個淵源出自才氏家譜
分布
才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五百位,在臺灣省則名列第326位,以昌黎、遼東為郡望。
今才氏族人分布較廣,主要分布在黑龍江、江蘇、遼寧、河北、內(nèi)蒙古、山西、陜西、湖北、安徽等省,尤以黑龍江、遼寧、內(nèi)蒙古、河北四省區(qū)為多,約占全國才氏人口的7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