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16-03-02 11:19:52 來源:大家找算命網(wǎng) 作者:八字算命大師
乘姓的來源_乘姓起源_乘姓的來歷
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
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末期齊國君主齊景公狩獵與操演兵車陣式之千乘邑,屬于以居邑名稱為氏。古邑“千乘”,在殷商末年屬于商朝諸侯薄姑國屬地。西周初年,周成王滅薄姑國,毀其宗廟,并將薄姑地賜予太公望(姜子牙)以擴(kuò)建齊國。姜太公即在臨淄筑建國都,并依次分封自己有功的“大夫”。各大夫隨即也筑造城邑,以組織管理自己的社民,陽信歸屬的邑城舊址在今山東省陽信縣溫店鎮(zhèn)丁廟村。
周簡王姬夷二十五年(公元前547年),齊景公姜杵臼繼位,用晏嬰為相,也曾“向孔子問政”,內(nèi)修國政,外操強(qiáng)兵,在列國之中,首屈一指。齊國當(dāng)時有戰(zhàn)車較多,閱兵時竟有“千乘”列陣。因此各國都稱齊國是“千乘之國”。齊景公到陽信一帶廣袤的平原來狩獵,深知地利的優(yōu)勢,即在此周圍安排養(yǎng)牧他那四千多匹戰(zhàn)馬,并在此開辟校場,操演兵車陣式各種戰(zhàn)法。據(jù)史籍《史記》記載:“景公愛少子荼,欲立為太子,諸大夫不服,景公老,惡言嗣事,乃謂諸大夫日:為樂耳,國何患無君乎?”為避諸大夫多言,齊景公即以狩獵與練兵為名,經(jīng)常長居于邑中。
周敬王姬丐三十年(公元前490年),諸大夫欲請齊景公回臨淄,立太子,齊景公則避而言他地對諸大夫及諸公子說:此地最宜養(yǎng)馬練兵。這里真美,我深愛此地,待我百年之后就干脆葬在這里吧。當(dāng)年“秋,景公病,命齊相立少子荼為太子,并逐群公子,遷之萊。景公卒,太子荼立,冬未葬,而群公子畏誅,皆出亡。”
周敬王三十一年(公元前489年),齊悼公姜陽生繼位,為及時樹立自己正統(tǒng)威望,即遵齊景公的遺愿,齊悼公宣布:此邑名改稱“千乘“(今山東陽信西鄙方城洼),將“狼”地方圓十里辟建為正式的大型兵城(今山東陽信霧宿洼遺址),在兵城西南另筑高臺(今山東陽信狼丘遺址),以指揮操練;并將齊景公真的就葬于楊林(今山東陽信城西郊西北村,后人喚作楊家冢)。另在臨淄另立衣冠冢以供祭祀。從此,歷史上最早的“千乘邑”城,就在今魯北陽信境內(nèi)誕生了。戰(zhàn)國時期,燕國君主姬噲讓位于相國“子之”,由此引發(fā)了燕國大亂。周郝王姬延元年(公元前314年),齊國趁火打劫,田齊宣王田辟疆借平亂名義攻進(jìn)燕國,攻破燕國都城,殺了燕王噲,使燕國差點(diǎn)亡國。燕昭王姬職立志報仇,筑“黃金臺”,拜樂毅為亞卿,西盟強(qiáng)秦,東合楚韓趙魏諸國,聯(lián)手進(jìn)攻齊國。周郝王三十一年(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以樂毅為上將軍,統(tǒng)率五國兵馬殺奔齊國。樂毅出兵半年,連下齊國七十多城,最后只剩莒和即墨兩城。燕、齊兩國相鄰,齊國挨近燕國的千乘邑、博昌邑等邑盡屬樂毅。攻破齊國都城臨淄后,燕昭王為了徹底摧毀齊國,即把近燕的“千乘邑”和“千乘兵城”徹底平毀,能搬運(yùn)的東西全部運(yùn)走,千乘邑全境“皆為郡縣以屬燕”。至此,已經(jīng)有三百十三年春秋文明史的千乘城毀于一旦。五年后,田單以火牛陣破燕軍,齊襄王田法章在復(fù)國復(fù)城的過程中,將千乘邑的城邑遷出縣境而南至高苑,故地的行政管理一應(yīng)民務(wù)仍屬千乘邑。
在齊景公的庶支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歿居之邑名稱為姓氏者,稱千乘氏,后省文簡化為單姓千氏、乘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其乘氏的姓氏讀音作shèng(ㄕㄥˋ)。
第二個淵源
源于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大夫子乘之后裔,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春秋時期,楚國有個大夫名叫子乘,專職負(fù)責(zé)掌管楚軍中衛(wèi)(軍車),其后裔子孫以先祖名字為姓氏,稱乘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其姓氏讀音作zhèng(ㄓㄥˋ)。
第三個淵源
源于地名,出自戰(zhàn)國時期魯國古乘氏邑,屬于以居邑名稱為氏。戰(zhàn)國時期,魯國有乘氏邑,故城址在今山東省菏澤市鉅野縣西南一帶地區(qū),是春秋時期“西狩獲麟”之地,秦朝末期彭越起兵之所,在秦、漢之際屬濟(jì)陰郡,后改隸山陽郡鄆州。其時住民自春秋末期就有以居邑名稱為姓氏者,稱乘氏,讀音作chéng(ㄔㄥˊ)。在中國歷史上的東漢末期,曾經(jīng)在乘氏邑發(fā)生過一場大戰(zhàn),史稱“乘氏之戰(zhàn)”:
漢獻(xiàn)帝劉協(xié)興平二年(公元195年),溫侯呂布和軍師陳宮率一萬多兵馬從東緡(今山東金鄉(xiāng))出發(fā)攻打曹操。當(dāng)時漢相曹操就駐軍于乘氏城(今山東菏澤鉅野),部隊都下鄉(xiāng)收麥子去了(兵皆出取麥),留守還不到一千人,乘氏城內(nèi)空虛以極。曹操便讓隨軍的女眷們都拿上旗幟到城陴(短墻上)去站崗。正好乘氏城西邊有一段大堤,堤南有一大片樹林,深不可測。呂布來了以后,看見城墻上站著女人,城西邊又有大堤,堤南林木幽深,便懷疑曹操在那里設(shè)有埋伏。陳宮力勸呂布及時發(fā)動進(jìn)攻,但呂布自以為是地說:“曹操這個家伙很狡猾,我可不上當(dāng)!”根本就不聽陳宮的意見,竟自率軍向南后退了十余里。如此一來,反而給曹操以充足的時間調(diào)回軍隊并及時進(jìn)行了部署。等到第二天呂布率軍再來時,曹操“隱兵堤里,出半兵堤外”,呂布則“令輕兵挑戰(zhàn)”。兩軍相遇后,曹操的伏兵瞬間都從堤內(nèi)沖出,“步騎并進(jìn)”,打得呂布落荒而逃,曹操“追至其營而還”。事后,陳宮仰天嘆道:“布,非與謀也!”
第四個淵源
源于官位,出自秦、漢時期的公族后裔公乘氏,屬于以先祖爵號為氏。公乘氏,出自秦、漢時期的公族后裔,以爵號為氏。在秦、漢時期,公族爵位分有二十等。按史籍《漢書·百官公卿表》的記載:“爵二十:一級曰公士,二上造,三簪裊,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長,十一右庶長,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駟車庶長,十八大庶長,十九關(guān)內(nèi)侯,二十徹侯。”在二十個爵位中,自第一級至第四級都是士族,自第五級至第九級位比大夫,都是軍吏,平民之爵不得過公乘,超過的要回授給同族的人。自第十級左庶長至第十八級大庶長,位比九卿,都是軍將。第十九級、第二十級均為列侯。其第八級為公乘,從平民中因功晉封官爵者到該級截止,但可世襲此爵位,有其后裔子孫以爵位稱號為姓氏者,稱公乘氏。
在公乘氏的后裔子孫中,有人以先祖官爵稱謂為姓氏,稱公乘氏,后省文簡化位單姓公氏、乘氏,乘氏讀音作zhèng(ㄓㄥˋ)。
第五個淵源
源于復(fù)姓,屬于以復(fù)姓省文簡化為氏。古代有復(fù)姓乘馬氏,為掌管或飼養(yǎng)戰(zhàn)馬之官吏的后裔;有乘丘氏、乘邱氏,為以騎兵駐守于戰(zhàn)略要地之領(lǐng)軍的后裔,后皆分別省文簡化為單姓乘氏、馬氏、丘氏、邱氏等,乘氏讀音作shèng(ㄓㄥˋ)。
遷徙分布
乘氏是一個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三千位,在臺灣省則沒有,多以京兆、咸陽、潁川、汝南為郡望,現(xiàn)行較罕見姓氏。
上海松江,江西永修,山西長治、晉城、運(yùn)城,遼寧清原等地均有分布。漢族姓氏。春秋時有乘盆;漢代有乘昌,煮棗侯;又有乘弘,博士;晉代有乘越;宋代有乘澤,益州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