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16-03-02 10:25:09 來源:大家找算命網(wǎng) 作者:八字算命大師
來姓的來源_來姓起源_來姓的來歷
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
源于虞姓,出自古代舜帝的后代遏父,屬于以封邑名稱為氏。舜帝本名虞重華,其子商均在舜去世以后,認為自己沒有治國之才,就傳帝位于大禹。大禹即位,封商均于虞城,不久又移封于商(今河南商丘)。商均雖然西遷,但他的后人虞思公卻滯留在虞邑(今河南虞城),未再遷徙。舜當天子時,曾建都蒲坂(今山西永濟),他的另一支后裔虞遂便定居在蒲坂附近的虞鄉(xiāng)。虞遂的一支后裔被封于遂國,春秋時期被齊國所滅。商湯滅夏,封虞遂的另一支后裔于陳邑(今河南淮陽)。商王朝統(tǒng)治了大約五個世紀,被周武王姬發(fā)所滅。西周初年,商均的后裔遏父投奔周武王,擔任陶正之官。周武王在滅殷商后,正想尋找舜的后裔,得知遏父正是舜的后裔,大出喜望,便將長女太姬嫁與遏父之子胡公滿為妻,并封地于陳邑(今河南淮陽),取代虞遂之后的陳國,以接續(xù)舜的香火。胡公滿的子孫后來就以國為姓,稱陳氏,流傳至今。陳氏的諸多分支,其中有子孫分封在徠邑。徠邑,即今河南省滎陽市,其后裔子孫遂以封邑名稱為姓氏,稱徠氏,后簡化為來氏,再簡化為來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二個淵源
源于姒姓,出自古代夏王朝締造者大禹之裔孫伎來,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據(jù)史籍《氏族典》第十一卷記載,黃帝第五代駱明生伯鯀,伯鯀生禹;禹建夏王朝,娶涂山氏,生子二人:長子啟,次子均。啟為繼夏帝世系者。次子均生固,固生伎來,伎來生循鞈。在伎來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來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三個淵源
源于子姓,出自商湯王族后裔之封地,屬于以封邑名稱為氏。據(jù)史籍《路史》記載:“來,系出子姓,殷商之子孫。”在史籍《史記·殷本紀贊》、《唐書·宰相世系表》等中記載,商王族支孫食采于郲(今山東龍口),建國,其后遂以封地名稱“郲”為姓氏。春秋時期,郲國被魯國所并,其國人因失國而去“邑”,稱來氏,再簡化稱來氏。相傳,商朝的建立者以子為姓,后來進一步分姓命氏,其中的一支便是來姓。另外,在商朝立國期間,有一位出身王族的人被分封于郲(今河南滎陽一帶),這位王族的后裔后來以郲為姓,再后來又簡寫為來,成為來姓人的一支。
第四個淵源
源于子姓,出自商朝萊侯之后裔,屬于以國名因故改姓為氏。萊侯為商朝末期諸侯,有萊國,營丘(今山東臨淄)曾為萊國國都,西周初期姜太公時所爭之營丘即此。在西周初期,原商萊國國都及大片國土被姜太公占領(lǐng),居萊都為齊國之都,萊夷人不服且爭。故《史記》齊世家載:“萊侯來伐,與之爭營丘。營丘邊萊,萊人夷也。會討之亂,而周初定,未能集遠方,是以與太公爭國。”其結(jié)果,當然爭不過有強大西周王朝做后盾的姜太公。到了周靈王姬泄心六年(齊靈公姜環(huán)十七年,公元前566年),偏安于今山東黃縣的萊國被齊靈公所徹滅,萊侯之子萊浮柔逃奔至棠邑(一作唐邑,今山東魚臺),因失國而去“艸”部首,作來氏,簡化字稱來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五個淵源
源于回族,出自蒙古族札賚特部,屬于漢化改姓為氏。在和卓·和札賚的族人以及后裔子孫中,有取原部族漢語稱謂“札賚特”之“賚”為漢化姓氏者,簡筆為“來”,成為回族來氏的主源。
第六個淵源
源于蒙古族,出自蒙古族來默氏、毛忽來氏部落,屬于以部族稱謂漢化為氏。據(jù)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①蒙古族來默氏,又稱林明克氏,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地區(qū))。后有滿族引以為姓氏,滿語稱LaimoHala,清末民初改漢姓來氏,亦有改漢姓趙氏者。②蒙古族毛忽來氏部族,世居鄂爾多斯(今內(nèi)蒙古鄂爾多斯市),后多冠以漢姓牟氏、來氏、何氏、李氏等。
遷徙分布
(部分)來氏受姓源自公元前十六世紀,夏王桀殘暴無道,眾叛親離。商湯帶領(lǐng)一些諸侯,發(fā)兵攻打夏桀。夏桀逃到南巢(今安徽省壽縣東南),被商湯軍隊追趕后俘虜。商湯將夏桀囚禁于南巢的亭山。后夏桀亡,商湯大勝,把山東萊州分封于各諸侯。到了春秋魯襄公六年,萊國(今山東黃縣東)被齊侯所滅。從此即以國為氏,去草為“來”。這是來氏受姓的一說,《來氏家譜》持此說,后二十二世孫來鴻瑨撰《來萊辨》以駁正前說,并稱“來氏子姓,系出于郲。”來氏受姓,早于中國宋代的《百家姓》,它雖然被摒于《百家姓》之外,但是來氏后裔遍布世界,許多著名姓氏書都備載來氏淵源。大量的史料表明,來氏系出于殷人玄鳥之裔,他以王侯將相世系蟬聯(lián)。同虞帝后裔的姚姓、黃帝后的姜姓、周王后裔的姬姓一樣,是中國的華夏族的“子姓”。來氏歷經(jīng)戰(zhàn)國、秦朝。齊國時有來章,楚國有來英。西漢時的來歙,因征隴蜀有功,封為征羌侯。三國時的來敏,官典學(xué)校尉。來軍為羌維參軍。隋朝的來護兒官至泉州刺史。唐朝來恒為中黃門侍郎,來濟為唐高宗永徽時中書侍郎兼弘文館學(xué)士。宋代有來之邵,字德高,哲宗朝為殿中侍御史。來子時,字以中,紹興初授袁州通判兼勸農(nóng)營田事,他的孫子來廷紹,為蕭山來氏始祖。來氏南遷蕭山定居長河 公元1138年,宋高宗正式定都臨安(今浙江省杭州)。來姓望居江都郡(隋開皇九年〔589年〕平陳,改吳州為揚州;大業(yè)初改為江都郡)、平陽郡(三國魏置,在今山西省臨汾縣西南)。
宋朝時期
公元1138年,宋高宗正式定都臨安 (今浙江杭州)。北方人口大量南遷,為南方的經(jīng)濟發(fā)展提供了勞動力,促使南宋社會經(jīng)濟的較快發(fā)展。嘉泰二年(1202年),蕭山始祖來廷紹,出任紹興府事。渡西陵時得了急病,未赴任而卒于蕭山祗園寺僧舍。葬在蕭山湘湖方家塢。南宋大名鼎鼎的愛國詩人辛棄疾給他撰寫墓志銘:“來廷紹,字繼先,號平山,原籍河南鄢陵縣,為蕭山長河來氏之祖。紹興二十年(1150年)六月生于江西袁州。”那時,南宋王朝茍安于江南,當權(quán)者終日沉湎于聲色,半壁江山淪于敵手。來廷紹曾結(jié)識比自己年長8歲的唯物主義思想家陳亮,經(jīng)常在一起議論國事,多次促陳詣闕上書,提出改革政治、經(jīng)濟、軍事的方案,均未被采納,而“朝廷惡其切直”。自此以后,廷紹晦跡讀書,志益奮激。紹熙四年(1193年)和陳亮同中進士,當時的士大夫都說:“來、陳俱登第,恢復(fù)有期矣!”但不幸的是陳亮末及上任而卒,使廷紹失去了親密戰(zhàn)友。欣慰的是,兩年后,廷紹又結(jié)識了大詞人辛棄疾。慶元五年(1200年),辛棄疾任浙東安撫使,來廷紹出任朝散郎直龍圖閣學(xué)士。翌年,來廷紹以宣奉大夫出知紹興府,辛棄疾非常高興,喜曰:“來君來,事濟矣,祖宗恥,可雪矣!”但還未出任,就在蕭山病倒,而且病情十分嚴重。嘉泰二年(1202年)十二月十五日病歿于蕭山祗園寺,享年53歲。來廷紹曾在病中,仍未忘懷故國,作《祗園臨終詩》一首:
病臥僧房兩月多,英雄壯氣漸消磨。
昨曾飲藥疑嘗膽,今天披衣似挽戈。
吩咐家人扶旅櫬,莫教釋子念彌陀。
此心不死誰如我,臨了連呼三渡河。
來廷紹死后,葬于湘湖方家塢。由其子師安、師周延請辛棄疾為父作墓志銘。辛棄疾懷著極為悲痛的心情撰寫了墓志銘:“又卒矣!嗚呼,豈天下之不欲平治天下也哉!不然,胡為來、陳相繼而歿,已焉哉廠(注:陳指陳亮)。墓志銘分為志和銘兩個部分,其銘曰:壯志憤憤兮扶社稷,忠誠烈烈兮貫金石。懷抱郁郁兮未獲伸,友義思思兮同扶策;侍觳徽鈯Z其年,國步艱難兮誰共力。湘水蒼蒼兮蔭佳城,千秋迢迢兮知來宅。辛棄疾所作的墓志銘概述了來廷紹一生的經(jīng)歷。來廷紹病故,由他的長子師安守墓,占籍蕭山,卜居冠山之陽。師安在蕭山長河,生下七個兒子,存三人:大德、大震、大圭。長河為蕭山西部古鎮(zhèn),北濱錢塘江,東鄰鐵陵關(guān),西連浦沿鎮(zhèn)、聞堰鎮(zhèn),南通湘湖水。冠山海拔161米,是長河的象征。蕭山來氏的祖先就在這塊美麗富饒的土地上繁衍生息,興旺發(fā)展。來師安之“占籍蕭山,卜居冠山”,這是來氏在蕭山定居的奠基之始。這種說法一直流傳至今。按大宋王朝“限田定制”,紹興府事來廷紹可應(yīng)得“限田”百畝之數(shù)。但是,到了他孫子一代,即來長河十二三歲時,這百畝“限田”僅有七畝。由于本地豪民孔德祖“陰萌嫉妒”、“妄意生事”、“擅行科率”,竟把來長河這僅有的“七畝”田,也勒令“出助役田”。這一惡劣行徑,致使來氏無法在蕭山立足。當時來長河雖然尚未成年,但為了不受孔德祖之辱,在他的內(nèi)侄邱本高、眷弟任庸相和國子監(jiān)助教曲江張經(jīng)的支持下,“持祖父誥敕陳訴”,經(jīng)都司、憲臺判定,孔德祖已構(gòu)成“科勒役田”之罪,并勒令其“不得再有妄意生事……”
據(jù)邱本高的《宋處士長河散人來公墓志銘》、張經(jīng)和任庸相的《附限田狀并二跋》語云:“元貞二年歲次丙寅二月初一日,君子來公年七十有二……而亡。”“公諱大德,字維守”,“大父廷紹”,“父師安,娶李氏,生七子。公則長男也”,“自七八歲,則明敏嚴飭,無復(fù)童心。十二三則溫良正直,有成人之德。”“里有豪民孔德祖,科勒役田。公持祖父誥敕陳訴。明證罪惡,人咸直之……· 這段“志文”和“跋文”,不但表明了來氏在蕭山的權(quán)力地位得以確認。來長河未出世之前,蕭山以西七里的地方,稱“夏孝里”、“夏孝鄉(xiāng)”,長河公出世后,人們便用他的名字更換了“夏孝里”、“夏孝鄉(xiāng)”的地名,稱之為“長河”。長河古為越地,周秦以來為會稽郡所屬,隋唐以降為越州永興縣屬地,北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始有鄉(xiāng)的建制,明清以后隸屬于紹興府蕭山縣,民國仍之。建國以后蕭山劃為杭州市屬縣,長河則為杭州蕭山屬鎮(zhèn),1996年又劃為杭州濱江區(qū)所屬。
南宋時期
來氏從河南遷居蕭山,來廷紹成為蕭山來氏始祖。據(jù)《蕭山來氏家譜》世系記載:
第一世:始祖廷紹,行美三,字繼光,號平山,別號思洛子。原籍河南開封府鄢陵縣咸平鄉(xiāng)淮安里人。生于宋高宗紹興庚午六月二十一日。中光宗紹熙癸丑陳亮榜進士,歷任朝散郎直龍圖閣學(xué)士,進階宣奉大夫。配楊氏。子三:師安、師厚、師周。寧宗嘉奉壬戌出知紹興府事,道經(jīng)蕭山患病,寓祗園寺,卒于十二月十五日,年五十三歲,葬于湘湖方家塢。浙東安撫使辛棄疾志其墓。
第二世:大宗師安,行會四,字仲仁,號西麓,生于宋孝宗淳熙辛丑七月初三日。以龍圖公葬方家塢,遂占籍蕭山,卜居夏孝鄉(xiāng) (今為長河鎮(zhèn))。配李氏,生子七人:大德、大振、大圭、大發(fā)、大亨、大倫、大瑤。存三人:大德、大振、大圭。師安卒于理宗寶祜癸丑十月二十二日,年七十三歲,葬于蕭山冠山陶家塢。進士徐理志其墓。
第三世:大宗大德,行魯七,字惟守,號長河。生于宋理宗寶慶丁亥正月十七日,配邱氏,子一,名賢,行榮二。大德卒于元成宗元貞丙申二月初一日,年七十歲,葬于冠山西麓。內(nèi)侄邱本高志其墓。
第四世:大宗賢,行榮二,字子孝,號江屯,生于宋理宗甲寅四月初十日。配沈氏,子三:尚賓(正三)、尚友(正四)、正五。榮二卒于元泰定甲子十月十六日,年七十一歲,葬于冠山西麓。金華郡學(xué)正朱公志其墓。
第五世:大宗尚賓,行正三,字端夫,號恬齊,生于元成宗元貞乙未三月初三日。配徐氏,生子一,名韶;繼王氏,子二:歆、韻。正三卒于元順帝至正壬寅八月十八日,享年六十八歲,葬于冠山南麓。
第六世:大宗韶,行員五,字仲美,一字邦衛(wèi),號斌山,生于元仁宗皇慶壬子六月初二日。配孫氏,生子一,思名;繼王氏,子二:思義、思德。卒子明洪武辛亥六月初一日,享年六十歲,葬于冠山南麓。賜進士山東利津縣韓守正志其墓。
第七世:大宗思名,行一,號潭居,生于元順帝至正已丑閏七月二十七日。配孫氏,生子二:勵、儀。卒于明宣德戊申十二月二十七日,享年八十歲,葬于冠山南麓。柳州府儒學(xué)訓(xùn)導(dǎo)李實志其墓。
第八世:大宗次子儀,行三,字宗表,號冠山,生于洪武丁卯九月初二日。配俞氏,生子三:英、雍、岜。卒于宣德己酉正月二十日,享年四十三歲,葬于陳家河山麓。
第九世:大宗英,行四,字淳才,號間如,生于永樂辛卯七月初十日。配壬氏,生子二,瓚、璉。卒于明正統(tǒng)戊辰八月十二日,享年三十八歲。
宋末以后分大房祖、二房祖、三房祖、四房祖、五房祖、六房祖等六支。
南宋嘉泰二年(1202年),宣奉大夫知紹興府事,來氏始祖來廷紹被任命為紹興知府,赴任途經(jīng)蕭山,病歿于蕭山祗園寺。其長子師安守墓在蕭山湘湖方家塢,遂占籍蕭山,卜居長河。次子師厚,去向無考。幼子師周,回河南。
師安生子有七,存三人:大德 (來長河)、大振、大圭。
大德生子榮二。
榮二生正三、正四、正五。稱“三支”。
來大振生榮一、榮二、榮七。榮七為塘上“一支”。
(“一支”,因榮三當兵。榮七入贅蘇家譚)
來大圭生榮六、榮九,為高田沙“二支”。
榮九生德仁。德仁出家“云巖寺”后,創(chuàng)立了“西隱庵”(今稱冠山寺)。
宋末,來氏初次形成“六支”,在蕭山已形成一個整體。
元朝時期
元末,來氏隨著丁口的繁衍,宗族體系發(fā)生了新的變化,重新進行了組合與分布。
第一階段:
來正三生晨五、員五、員六。
員五生三子:思名 (潭居)、思義、思德。
來潭居生二子:長康順字勵,幼冠山字儀。
元末明初
元末明初,來氏“六方”(六支)和廣世系”的創(chuàng)立。
1.“六支”(六房)
來康順生三子:長口如、次恂、幼裕,稱大、二、三支即大、二、三房。
來冠山生三子:長口如、次侃如、幼泰如,為四、五、六支即四、五、六房。
2.廣世系
自來潭居以前,居址星散的來氏均稱“廣世系”。
(1)分布在蕭山境內(nèi)蔣家山、陳家河、墳里陳、徐家闡、塘外、蘇家潭、高田沙七派人“廣世系”。
(2)在戰(zhàn)亂中跨越省外的如四川、陜西、河南、山東、廣西、云南、福建等地稱“廣世系”。
來氏“六支”(六房)和“廣世系”的創(chuàng)立,既是宗族傳統(tǒng)的有效延續(xù),又是這一傳統(tǒng)與傳統(tǒng)文化融會后的新事物。據(jù)有關(guān)史、地志載明:“冠山”在六朝時就是名山。但從傳統(tǒng)的風(fēng)水相術(shù)觀念而論,來氏則稱“占籍蕭山”、“卜居冠山之陽”以相符應(yīng),并用來作人名,有“長河”、“冠山”其人。所以鄉(xiāng)諺有“先有長河,后有冠山”指二人輩分的先后,有人不知道長河、冠山二人的先后,所以成為疑難之謎。運用“河”“山”這種傳統(tǒng)取名方法,無不蘊含著中國民族文化之精華,表現(xiàn)了來氏為傳承“還我河山”這種英雄主義精神,以表示來氏從南遷開創(chuàng)的未竟之業(yè)!來氏“六支”在蕭山的分布現(xiàn)狀大支(大房)主要居址在月灣潭、河沿上、天官第、會宗堂、百仁堂、石廳(后墻門)、世科第、咸墅、花園周、浦沿的冠三村、聞堰的祥大房、潭頭莊。
二支(二房):雙廟、河兜里、河環(huán)莊(下莊里)、西興的襄七房、俞家潭。
三支(三房):水溝沿、南山(川)堂。
四支(四房):大夫第、老當、老二墻門、騰蛟廳、起風(fēng)廳、白虎(滸)弄、新當。
五支(五房):光裕堂、經(jīng)魁墻門、老二墻門、閣才廳。
六支(六房):六房道地。
從來氏“六支”(六房)的創(chuàng)立與分布現(xiàn)狀分析,地域界限分明,分而居之。按其格局,運用溝、潭、池、河、墻、門、弄、廳、堂、房等支離錯雜的文字形象,似“水”引穿“六支”(六房),井井連貫,象征了來氏聚族而居,同宗一體的民族傳統(tǒng)和民族文·化。他們以冠山為據(jù)點,以長河為淵源,日益發(fā)展,尤其在明中葉以后,來氏已號稱“兩浙巨族”。每逢朝考,錄取總額占全額六分之一,而有“無來不出榜”的傳說。
蕭山來氏的繁衍外遷
蕭山來氏向外省繁衍,大約在宋代后期。始祖來廷紹之幼孫來師周一支,遷回河南洛陽,也可能有回鄢陵老家的,但文獻不足,無可征考。據(jù)《洛陽來氏家譜》序所記,在明代中期,來氏家族自蕭山遷入洛城,至今四百余年,洛陽來氏的始祖名無考,字承甫,遷洛后住城內(nèi)西北角倉街,卒葬城北金家溝村西,為洛陽來氏一世祖。冢前有碑,相傳至五世,有來思信者又遷至距洛陽西南四十里地的延秋村。延秋是唐武則天的避暑盛地,因希望延緩秋涼而得名。洛陽來氏至今已有二十余世,現(xiàn)有二百二十余戶,人口近千。蕭山來氏曾有繁衍至四川者,歷史上知名者為哲學(xué)家、思想家來知德。來知德字矣鮮,號瞿唐,別號十二峰道人。其祖先由蕭山遷出,先至湖北麻城。元末時有來泰者由楚入蜀,居于梁山,成為蜀地來氏之始祖,在古之賢等所撰《瞿唐先生年譜序》中已言明其事。洛陽來氏和麻城來氏中有向西遷至陜者。如洛陽來氏第十二世攜子赴陜州,麻城一支在入蜀途中也有可能向西北經(jīng)鄖西入陜。今人陜西505集團總裁來輝武雖已難追述其始祖淵源,但據(jù)本人函告祖籍湖北省鄖西縣,民國初年其祖父為逃荒,輾轉(zhuǎn)曲折到陜西定居,來輝武即出生于陜西周至縣尚村鄉(xiāng),則陜西來氏或亦為蕭山來氏之后裔。在河南除洛陽外還有南陽、柘城等地有來姓族人,其中南陽有上來村、下來村。據(jù)洛陽市志辦來學(xué)齋編審函告,他的老家是三門峽市、靈寶市陽平鎮(zhèn)裴張村下的一個自然村名小閻村,全村400余人,均為來姓。據(jù)說小閻村來姓一族最早由洛陽遷來,是洛陽來氏第十二世來宗有于清嘉慶十八年攜三子,先移居盧氏,后又遷小閻村。來學(xué)齋提供了一篇他的某老師所撰《小閻村的變遷》一文。文中曾說到村址,在陽平鎮(zhèn)的最東邊,位于溫和、東倉二河交河處的西岸。該村南端高圪塔處,有一座老窯院,住著張、嚴、來三家人,后來由于窯院倒坍,住戶遷到河邊外居住。河邊與窯院相比,地勢較低下,因此被稱為“下村”。下村后來又添一閻姓居民。老閻有一子,聰明能干,在鄰村稍有名氣,廣稱“小閻”。時間一長,都以人名代替村名,與下村并稱。張、閻二姓,后來敗退……只有來家,人丁旺盛,久傳不衰。
蕭山來氏家譜介紹
《蕭山來氏家譜》(蕭山市檔案館藏),自明朝永樂十三年至民國十一年,前后經(jīng)過4次編纂而成。書中記載著來氏家族從宋朝元祜三年(1089年)至清朝光緒三十年 (1904年)間,受皇上封誥 101道,有386人官居為宰相至七品京官,是一部反映中國古、近代政治、軍事、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的歷史文獻,對研究蕭山乃至中國的歷史發(fā)展有重要的參考作用。
《蕭山來氏家譜》共59本,約230萬字?偟姆譃閮刹糠帧
第一部分《卷首目錄》,有《序文》14篇!缎蛭摹酚捎罉肥耆聫埥(jīng)、宣德六年五月陳仍顏、嘉靖七年二月廣東按察副司使葉式、山東巡撫何鰲、六部官員來集之等人作。
《卷首目錄》共34篇,除序文14篇,還有《凡例》4篇,《宗譜田記》1篇,《會宗圖序》1篇,《原姓氏支流》l篇,《來萊辨》1篇,《西川宗系錄》1篇,《續(xù)記后漢書遠祖君叔公傳》l篇,《續(xù)述始祖太守公遺詩》1篇,《新建祠堂碑記》1篇,《義田碑記》l篇,《康順公四訓(xùn)八戒》l篇,《兩山公會宗家訓(xùn)》1篇,《歷世通族排行字數(shù)》l篇。
第二部分《蕭山來氏家譜總目》分十一卷,卷一、二、三、四是《家乘》,卷五《贈言》,卷六《誥敕》,卷七《廟圖、墓圖》,卷八《紳官錄·瞿唐年譜》,卷九《義學(xué)田清冊》、《新立譜田冊》、《宗祠田冊》、《春秋祭胙》,卷十《交盤冊》,卷十一《節(jié)孝》。
《總目》十一卷后,分派大房、二房、三房、四房、五房、六房。
《蕭山來氏家譜》是前后經(jīng)過四次編纂而成的。
第一次是明朝中期理學(xué)家來斯行纂述。內(nèi)容有《家乘初稿目錄》、《世系傳》、《恩封傳》、《貢士傳》、《節(jié)烈傳》、《敘傳》共57篇。
第二次是明末清初,太常寺卿兵科給事中來集之纂述,內(nèi)容有《家乘二編目錄》、《恩封傳》、《貢士傳》、《文學(xué)傳》、《節(jié)烈傳》、《敘傳》等57篇。
第三次是清朝中期,來杰纂述,來嗣谷補述。內(nèi)容是《貢士傳》、《文學(xué)傳》、《節(jié)烈傳》等43篇。
第四次是清朝中后期來鴻縉纂述。內(nèi)容是《恩封傳》、《貢士傳》、《文學(xué)法》、《節(jié)烈傳》、《方外傳》等63篇。
《蕭山來氏家譜》中卷五《贈言》篇,記錄了辛棄疾、任庸相、魏驥、邱本高、何舜賓、韓守正、潘士藻、陶望齡、劉宗周、毛奇齡等289位高官名人所撰寫的墓志銘。
《蕭山來氏家譜》卷八《紳官錄》篇,記載了來氏從南宋至民國紀元,有舉人45名、進士12名。來天球等進士官7名。知州縣事64名。六部官員來集之等9名。來經(jīng)濟等按察使司6名。來三聘、來斯行等左布政、右布政使司7名。來方煒等封贈、遺贈宣奉大夫、榮祿大夫、奉政大夫、中憲大夫、通議大夫……10名’。按宋、明、清的科舉制度,入選、食祿為紳官的有367人。故來氏歷來有“三石六斗芝麻官’的說法。
重修洛陽來氏家譜
這是繼《蕭山來氏家譜》后的另一部來氏家譜,是標明洛陽來氏為蕭山來氏支屬的明證。在這個家譜的序中開宗明義說道:
“洛陽來氏,祖籍浙江省蕭山縣。明仲后期遷入洛城。”
由此證明洛陽來氏與蕭山來氏的一脈相承關(guān)系。至十六世來啟勛,有續(xù)修家譜、有來啟順世系表,雖已有殘缺,但尚可作依據(jù),于是由后人重修,至1996年春完成并印制成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