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16-03-01 12:38:41 來源:大家找算命網(wǎng) 作者:八字算命大師
烏姓的來源_烏姓起源_烏姓的來歷
起源
烏(Wū)姓,源出有:
源流一
源于姬姓,出自黃帝玄孫金天氏少昊任命的官稱,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 據(jù)史籍《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相傳少昊作東夷部族首領(lǐng)時,以鳥名任命職官,有“烏鳥”一職,其族徽為大烏,族中有姓氏為“烏鳥氏”者,專職負責(zé)掌管高山丘陵。金天氏少昊即黃帝曾孫、帝嚳之子,名摯。少昊以“烏鳥”任命官職,說明金天氏部落聯(lián)盟是一個非常典型的鳥圖騰氏族部落的表征。少昊和太昊同屬于東夷部族,設(shè)置的官職都以鳥名予以稱謂。 烏鳥氏在古史傳說中,也是一個半神半人的人物,說他是少昊金天氏的兒子。
金天氏部落的都城設(shè)在窮桑(今山東曲阜),少昊一共有四個兒子,依次名叫重、該、修、熙。其中的重曾擔(dān)任過“木正”,又被稱作“句芒”。據(jù)史籍《姓氏考略》上的記載,烏鳥氏的后裔子孫多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稱烏鳥氏,后有省文簡化為單姓者,稱烏氏,世代相傳至今,其正確的姓氏讀音作wū(ㄨ)。
姬姓烏氏族人大多尊奉少昊為得姓始祖,望族出于潁川、汝南、鄱陽。
源流二
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時期隴西西戎族烏氏國,屬于以國名為氏。春秋至戰(zhàn)國時期,隴西地區(qū)有烏氏國(今寧夏六盤山),是西戎民族義渠戎部族的一個分支。義渠戎,是諸戎中較強大的一支,原居寧夏固原草原和六盤山、隴山兩側(cè),歸西王母管轄。到了周赧王四十三年(秦昭襄王三十四年,公元前272年),“宣太后誘殺義渠王于甘泉宮”,秦昭襄王接著乘機發(fā)兵滅了已經(jīng)沒有首領(lǐng)的義渠戎,其時,位于隴西的烏氏國也一同被滅,除了少部分族人西遷逃脫外,大部分國人被強行遷于關(guān)中地區(qū)為奴役。其后,秦昭襄王在義渠戎故地分別設(shè)置了北地郡、隴西郡、上郡三個大郡。
烏氏國被秦國攻滅后,其國人中有以故國名為姓氏者,就稱烏氏,世代相傳至今,是為關(guān)中烏氏,其正確的姓氏讀音作wū(ㄨ)。
源流三
源于鮮卑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據(jù)史籍《魏書·官氏志》、《通志·氏族略》等的記載:“代北溫石蘭之為石,烏石蘭亦為石,又為烏。”南北朝時期,鮮卑民族拓拔部有烏丸氏、烏洛蘭氏部落,其中除烏丸氏為貴族以外,其烏洛蘭氏、烏石蘭氏、溫石蘭氏,其實為一個氏族部落的不同漢譯,因此史書不分記。烏洛蘭氏在東漢時期即已經(jīng)歸漢,皆改漢姓為蘭氏。到了五胡十六國的紛亂時期,部分人又改回鮮卑姓氏。
到了南北朝的北魏王朝時期,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在太和十九~二十年(公元495~496年)遷都洛陽入主中原后,大力推行漢化改革政策,鮮卑族姓氏皆改為漢姓,其中的烏丸氏貴族多改為桓氏,烏洛蘭氏多改為石氏,但亦有以原姓氏首音的諧音漢字為姓氏者,就稱烏氏,世代相傳至今,是為河南烏氏,其正確的姓氏讀音作wū(ㄨ)。
源流四
源于回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回族中的烏氏,主要源自明朝太祖皇帝朱元璋的賜姓。據(jù)史籍《賽典赤家譜》記載:“咸陽王(賽典赤)奉旨征平西夏,以得勝之兵戍守寧夏、渭南等處,所有兵將保屬哈蜜(密)征調(diào)。以名為姓。明太祖定鼎金陵,賜為十姓……”其中就有烏氏,屬于帝王賜姓為氏。
另外,回族烏氏一族中也有一部分人是源自古蘭經(jīng)中名詞“烏馬兒”,漢義“長壽、永恒”,取其首音的諧音漢字為姓氏,稱烏氏,其正確的姓氏讀音作wū(ㄨ)。
回族烏氏今主要分在陜西、青海西寧等地。
源流五
源于官位,出自兩周時期官吏羅烏,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 羅烏,是西周沿襲夏、商時期所設(shè)置的官稱,夏時稱“羅”,商時稱“羅人”,周時稱“羅烏”,就是專門負責(zé)網(wǎng)羅飛禽的獵人,以飽君主貴胄們的口福。在典籍《周禮·夏官·羅氏》中記載:“掌羅烏鳥。烏謂田?居,鵲之屬。”在典籍《小爾雅》中也記載:“烏,去陰就陽者,謂之陽烏,鴻雁是也。”
在羅烏、羅人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烏氏、羅烏氏、羅人氏、羅氏等,世代相傳至今,其正確的姓氏讀音作wū(ㄨ)。
源流六
源于古越族,出自古代百越民族,屬于以部落名稱為氏。 先秦至漢朝時期,江浙地區(qū)有古越族烏程、烏傷氏族,多分布在古會稽郡(今浙江紹興一帶)。
漢朝時期,烏程、烏傷氏族中多有以氏族稱謂為姓氏者,稱烏程氏、烏傷氏,后皆省文簡化為單姓烏氏,世代相傳至今,是為會稽烏氏,其正確的姓氏讀音作wū(ㄨ)。
源流七
源于古羌族,出自漢、唐時期古烏秅國,屬于以國名漢化為氏。 在史籍《前漢書·西域傳》中記載:“西域有烏秅國。”在史籍《漢書·烏秅國傳》中記載:“烏秅國,王治烏秅城。去長安九千九百五十里,戶四百九十,口三千七百三十三,勝兵七百四十人。東北至都護治所四千八百九十二里,北與子合、蒲犁、西與難兜接。”烏秅的地望在今葉爾羌河上游和喀喇昆侖山之間,多山,生活飲水大部來自雪山,所居之地的地勢十分險峻。其在史籍《漢書·西域傳》中有記載:“溪谷不通,以繩索相引而度。”烏秅國在東晉、十六國時期,曾被稱為于摩國、于麾國等。到了隋、唐時期,又被稱為盤陀國、蔥嶺國等。
盛唐時期,烏秅國歸附于大唐王朝,國民內(nèi)遷中原者甚多,其中有國人依漢俗以其國名漢化為姓氏者,稱烏秅氏,后省文簡化為單姓烏氏,世代相傳至今,是為膚施烏氏。
只有該支烏氏的正確的姓氏讀音作yā(ㄧㄚ)。
源流八
源于西戎族,出自漢朝時期烏孫國,屬于以國名漢化為氏。烏孫國,是漢朝時期西域的一個國名。實際上,烏孫國就是上述第二個淵源中的西戎烏氏國被秦昭襄王滅國后西遷的余民,原遷居于今甘肅敦煌地區(qū),在被大月氏(東夷之郁夷)擊敗后,向西遷徙形成的氏族部落所組建的國家。這在史籍《漢書·西域傳》中有記載:“烏孫不田作種樹,隨畜逐水草與匈奴同俗……東與匈奴、西北與康居、西與大宛、南與城郭諸國相接。本塞地也,大月氏西破走塞王,塞王南越縣度,大月氏居其地。后烏孫昆莫擊破大月氏,大月氏徙西臣大夏,而烏孫昆莫居之,故烏孫民有塞種、大月氏種云。”顏師古注:“烏孫于西域諸戎其形最異。今之胡人青眼、赤須、狀類彌猴者,本其種也。” 目前,史學(xué)界關(guān)于塞種人的認識和說法不一,以原始蒙古人和氐羌混血種說較妥切。烏孫人后成為哈薩克族的一部分。戰(zhàn)國時期,塞種人已成為天山南北的較大民族。漢朝時期的烏孫國主要領(lǐng)地在今獨聯(lián)體吉爾斯坦一帶,有新疆一隅。
東漢初期,烏孫歸服漢光武帝劉秀,到了漢明帝劉莊執(zhí)政末期,大將軍耿恭任戊己校尉,烏孫國徹底歸漢。其后,國民中多又以故國名漢化為烏氏者,世代相傳至今,其正確的姓氏讀音作wū(ㄨ)。
源流九
源于西羌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安定國,屬于以先祖國姓為氏。 據(jù)史籍《宋書·外夷傳》記載,南北朝時期,南朝宋國轄下有個安定小國,卻遠在今甘肅平?jīng)觥c陽一帶,為西羌民族,其國王以烏為姓氏,其國后被鮮卑拓拔部所吞滅。
安定國滅亡后,國民后代子孫便以王姓為氏,世代相傳至今,是為平?jīng)鰹跏,其正確的姓氏讀音作wū(ㄨ)。
源流十
源于東胡民族,出自漢、魏、晉時期烏桓國,屬于以國名漢化為氏。 烏桓,亦稱“烏丸”、“古丸”、“烏延”等,為東胡系統(tǒng)的古代民族之一,其演變歷史為東胡→烏桓→柔然→蔑爾乞→蒙古貞,嚴(yán)謹?shù)卣f,這個部族的本源與鮮卑族更為接近,語言與鮮卑族大體相同,屬阿爾泰語系·通古斯語族的分支,無文字,刻木為信。在東胡民族強盛之時,烏桓與鮮卑同為其重要成員。秦、漢之際,烏桓主要活動于饒樂水(今西拉木倫河)一帶。東鄰挹婁、夫余、高句麗等,西接匈奴,南與西漢幽州刺史所部相連?傮w來講,鮮卑居北,烏桓居南。還有一部分烏桓族人在公元六世紀(jì)中葉,當(dāng)西方史學(xué)家稱之為阿瓦爾人(阿日烏桓民族)的柔然郁久閭氏族被突厥所驅(qū)逐時期,大批族人避居至貝加爾湖地區(qū)木里乞人居地,與當(dāng)?shù)氐陌我补挪咳诤,后形成了后世宋、遼歷史上所稱的木里乞,即蔑爾乞部,而在當(dāng)時,蔑爾乞被稱作“蒙郭勒津”,即著名的蒙古貞部落。
烏桓民族所漢化形成的烏氏,后有加“邑”偏旁而稱“鄔”氏者,皆歸融于漢族烏氏、鄔氏大家庭,其的正確的姓氏讀音皆作wū(ㄨ),是為著名的冀北烏氏、湘贛鄔氏。
源流十一
源于蒙古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據(jù)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⑴.蒙古族烏梁海氏,源出元朝時期蒙古部名,以部為氏,乃元朝大臣濟喇瑪之后裔,后世的內(nèi)扎薩克之喀爾沁土默特左翼都統(tǒng)皆為烏梁海氏,世居喀喇沁(今內(nèi)蒙古赤峰喀喇沁旗)、烏魯特(今內(nèi)蒙古東南部興安盟地區(qū))、阿爾泰山(今新疆阿爾泰山區(qū))、唐努山(今蒙古西北部與俄羅斯交界處唐努烏梁海,即唐努圖瓦)、尼布楚(今俄羅斯西伯利亞尼布楚)、黑龍江流域等地。后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Ulanghai Hala。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烏氏、吳氏、于氏等。
⑵.蒙古族烏扎喇氏,亦稱兀札喇氏、吳扎拉氏,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nèi)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qū))。后有滿族、錫伯族、藏族引為姓氏,滿語為Ujara Hala,藏語為Wuzalaba,世居烏喇(今吉林永吉)、薩哈爾察(今吉林敦化)、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輝發(fā)(今吉林柳河、輝發(fā)河以及沙河下游,樺甸、輝南一帶)、葉赫(今吉林葉赫河、伊通河、伊丹河、東遼河流域)、白石(今黑龍江牡丹江鏡泊湖)、薩爾和(今新疆河薩爾托海鄉(xiāng)薩爾哈仁村)、瓦丹(今黑龍江牡丹江寧安)、廟噶山(今黑龍江湯原,一說在今俄羅斯黑龍江口廟街)、黑龍江沿岸、康區(qū)(今四川甘孜)、蘇毗和多彌(今青海玉樹)等地。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烏氏、吳氏、武氏等。
蒙古族、滿族、錫伯族、藏族烏氏的姓氏讀音皆作wū(ㄨ)。
源流十二
源于滿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據(jù)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吉林通志》記載:
⑴.滿族烏色氏,亦稱吳色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吾塞部,滿語為Use Hala,漢義“皮帶”,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佛阿拉(今遼寧新賓永陵鎮(zhèn)二道村)、吉林烏喇(今吉林永吉)、長白山區(qū)、松花江流域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所冠漢姓為烏氏、吳氏等。
⑵.滿族烏蘇氏,亦稱吳蘇哈里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溫古孫部(吾古孫、烏孫),以部為氏,滿語為Usun Hala,漢義“水”,世居烏蘇(今吉林伊通)、瓦爾喀(今南自長白山、圖門江以北,北自黑龍江下游烏扎拉地方以南,東至俄羅斯濱海地區(qū)南部)、訥殷(今吉林撫松松花江上游流域)、長白山區(qū)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所冠漢姓為烏氏、吳氏、蘇氏、關(guān)氏、穆氏、戴氏、柏氏、武氏、常氏等。
⑶.滿族烏雅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烏延,在金國時期為女真兀顏部,滿語為Uya Hala,漢義“豬”,世居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烏喇(今吉林永吉)、德爾吉穆湖(今黑龍江虎林)、訥殷(今吉林撫松松花江上游流域)、伯都訥(今吉林松源)、長白山區(qū)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有錫伯族引為姓氏者。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烏氏、吳氏、穆氏、包氏、鮑氏、黃氏、邵氏、朱氏、牛氏等。
⑷.滿族烏裕氏,亦稱沃岳氏,滿語為Uyu Hala,漢義“綠松石”,世居烏喇(今吉林永吉),后多冠漢姓為烏氏。
⑸.滿族烏庫理氏,亦稱烏色里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烏古倫部,滿語為Ukuri Hala,漢義“細鱗鯪魚”,世居黑龍江流域,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漢姓為烏氏、商氏、劉氏、李氏、訥氏、桑氏等。
⑹.滿族烏蘇哩氏,亦稱烏蘇拉氏,滿語為Usuri Hala,世居德爾吉色欽(今黑龍江虎林)、訥殷(今吉林撫松松花江上游流域)、輝發(fā)(今吉林柳河、輝發(fā)河以及沙河下游,樺甸、輝南一帶)等地,后多冠漢姓為烏氏、武氏、吳氏等。
⑺.滿族烏雅拉氏,亦稱吳雅拉氏,滿語為Uyara Hala,世居黑龍江沿岸,所冠漢姓即為烏氏。
⑻.滿族烏爾瑚濟氏,亦稱吳訥虎沁氏、烏爾胡濟氏,滿語為Urhugi Hala,世居松花江流域、烏蘇里(今烏蘇里江流域)、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nèi)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qū)),后多冠漢姓為烏氏、吳氏等。
⑼.滿族烏爾袞克勒氏,本費雅喀奇勒爾人,滿語為Urgunkele Hala,世居希占噶山(今俄羅斯伏爾加河中游喀山),所冠漢姓即為烏氏。
⑽.滿族吳佳氏,亦稱烏佳氏、武佳氏,滿語為Ugiya Hala,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融入鮮卑,后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世居烏喇(今吉林永吉)、索倫(今黑龍江嫩江以西廣大地區(qū)),后多冠漢姓為烏氏、武氏、吳氏等。
⑾.滿族伊爾庫勒氏,滿語為Irkule Hala,世居諾羅(今黑龍江饒河)、虎爾哈(今黑龍江黑河對岸俄羅斯地區(qū))、乃明村(今黑龍江下游俄羅斯境內(nèi)右岸阿紐依河口一帶)、寧古塔(今黑龍江寧安)。后多冠漢姓為烏氏、于氏等。
滿族烏氏的姓氏讀音皆作wū(ㄨ)。
源流十三
源于其他少數(shù)民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今彝族、苗族、傣族、侗族、佧佤族、僳僳族、裕固族、土族、土家族等少數(shù)民族中,均有烏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烏氏,世代相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