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傳統(tǒng)文化
當前位置:首頁 > 姓名算命 > 姓氏起源 >

苗姓的來源_苗姓起源_苗姓的來歷

更新時間:2016-02-29 10:39:10 來源:大家找算命網(wǎng) 作者:八字算命大師

苗姓的來源_苗姓起源_苗姓的來歷


苗姓的來源_苗姓起源_苗姓的來歷

姓氏起源

苗(miáo)姓源出有:

源流一

源于羋姓,羋姓中的一個分支,即是源自楚國的姓氏。最直接的得姓史祖是楚國公族大夫

伯棼(斗越椒)之子斗賁皇的封地,屬于以封居名稱為氏。據(jù)《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及《風俗通》等所載,春秋魯襄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47年),楚國若敖之亂,楚若敖之孫、楚大夫伯棼以罪誅,其子賁皇奔晉,食采于苗(故城在今河南濟源西)。在晉國與楚國的交戰(zhàn)中,伯棼之子賁皇技獻晉國使晉國取得戰(zhàn)斗勝利。后世傳有楚才晉用的典故:

初,楚伍參與蔡太師子朝友,其子伍舉與聲子相善也。伍舉娶于王子牟,王子牟為晉公而亡,楚人曰:“伍舉實送之。”伍舉奔鄭,將遂奔晉。聲子將如晉,遇之于鄭郊,班荊相與食,而言復故。聲子曰:“子行也!吾必復子。”

及宋向戌將平晉、楚,聲子通使于晉。還如楚,令尹子木與之語,問晉故焉,且曰:“晉大夫與楚孰賢?”對曰:“晉卿不如楚,其大夫則賢,皆卿材也。如杞、梓、皮革,自楚往也。雖楚有材,晉實用之。”

苗,遂為商周古國,西周初國亡,成為周邑。

在賁皇的后裔子孫中,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遂成苗氏,并尊賁皇及其父親斗越椒為得姓始祖。這也是漢族苗姓人口最主要的來源。楚國氏族伯棼及其子孫定居河南濟源苗亭,遂這支楚國大夫子孫姓氏為‘苗’。

在河南濟源當時記載土壤肥沃適宜耕種,有對聯(lián)曰“草長鶯飛光景好,田肥禾茂人財興”,描述當時地理環(huán)境。

源流二

源于羋姓,出自上古時期神醫(yī)苗父,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民間傳說:“在上古時候,有一位神醫(yī)叫苗父,世人稱其為“古醫(yī)鼻祖”,其后裔子孫以先祖名號為姓氏,稱苗氏,得姓時間要遠早于苗賁皇,但史無記載。”其實,在史書中對苗父其人還是有記載的。苗父,上古巫醫(yī),一稱弟父。在歷史文獻《韓詩外傳》中記載:“吾聞上古醫(yī)曰弟父。弟父之為醫(yī)者,以莞為席,以芻為狗,北面而祝之,發(fā)十言耳,諸扶輿而來者,皆平復如故”。按照《史記·扁鵲倉公列傳》里中庶子的說法,苗父是一個“上古為醫(yī)者”,即上古時代的一個醫(yī)生。他所說的“上古”并非確指,但按他自己的相對說法,是在黃帝時代以前的某個時代。民間傳說苗父是一個醫(yī)生,只是因為他能讓所有求助于他的病人病愈和康復,并不意味著他和后世醫(yī)家們在診、療疾病的方法上有任何相同之處。其實,他的診治手法和過程是非常奇特而超常的:他把菅草(多年生草本植物)拿來編成席子,供病人和自己坐、臥,又用草把子扎成狗的模樣。對于任何前來求助的病人,他都拿起一只草狗,面對北方,口中念念有詞,但每一次治病都只念十個字。于是,無論是扶著來的,還是抬著來的病人,立刻就能康復如初。

由于苗父根本不象后世醫(yī)生們那樣用“四診”去診病、用“八法”去治病,甚至也不用任何手術治療,因此他只能算是一種巫醫(yī),如今看來,大概使用的是精神療法,或心理療法。在傳說中,他為眾多病人治過病,而且還療效卓著,稱其為“醫(yī)”并不過分,因此,人們把他認為是“上古為醫(yī)者”。

源流三

源于百濟民族,出自唐朝時期朝鮮半島百濟國,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漢、唐時期,朝鮮半島的百濟民族中,有漢姓苗氏。百濟,是古代朝鮮半島西南部的一個割據(jù)國家,存在于公元前18~660年。百濟國與伽倻國、新羅國是古代韓民族的三國,為古老的馬韓民族五十四個部落中的百濟部落所建,公元前一世紀逐步形成奴隸制國家。公元前一世紀末,百濟部落興起于朝鮮半島西南部的漢江下游,建都于漢江南岸慰禮(今韓國漢城附近)。傳說,在西漢成帝劉驁鴻嘉三年(公元前18年),高句麗王子溫祚率領部分臣民來到漢江北岸,以其軍事實力在慰禮定都稱王,國號百濟,馬韓百濟部被其融合。后百濟國將王都遷至漢江南岸的漢山城(今韓國京畿道廣州)。東漢建安年間,公孫康置帶方郡后,百濟國王迎娶公孫康之女為妃,得到帶方郡的協(xié)助,逐漸強盛起來。至晉穆帝司馬聃永和二年~晉孝武帝司馬曜寧康三年(公元346~375年),即百濟古爾王在位期間,仿照漢制初步建成了較為完備的國家體制:中央政權設六佐平分理朝政,分官爵為十六品,地方上設五方,二十二檐魯(郡縣),國家機器初步鞏固。古爾王模仿北燕國的例制,定出有尊卑差別的紫、緋、青三等官服服色,開始實施嚴格的身份制度。

晉懷帝司馬熾永嘉七年(公元313年),高句麗占據(jù)了樂浪郡后,形成了朝鮮半島上三國對峙的局面,其中的百濟國勢力較為弱小。因此,在晉孝武帝司馬曜太元十六年(公元391年),百濟國臨津江流域被高句麗攻占。到北魏孝文帝元宏延興五年(公元475年),王都漢山城又被高句麗攻陷,被迫遷都于熊津(今韓國公州)。西魏文帝元寶炬大統(tǒng)四年(公元538年),百濟國勢更衰,再遷都到泗沘(今韓國忠清南道扶余郡),改國號為南扶余。在抵抗高句麗的共同北進目標下,百濟國與新羅國于北齊文宣帝高洋天保二年(公元551年)結成了聯(lián)盟,并共組成聯(lián)軍收復了漢江下游地區(qū)。但很快聯(lián)盟破裂,收復之地于北齊文宣帝高洋天保四年(公元553年)被新羅國所攻占。百濟國為了奪回地,又反過來聯(lián)合高句麗,頻繁進攻新羅國。新羅國面對兩國聯(lián)盟束手無策,頻頻失敗,于是向大唐王朝求援。唐高宗李治正對高句麗的勢力不斷擴張而反感,更不希望高句麗的有兩猛勢力的存在,于是應邀出兵干預。大唐神丘道行軍大總管蘇定方率軍與高句麗和百濟聯(lián)軍的戰(zhàn)爭中,在新羅國的配合下,于唐顯慶五年(公元660年)徹底滅了百濟國。百濟國滅亡后,領土被新羅國統(tǒng)一。而后,在唐乾封元年~總章元年(公元666~668年),唐高宗又令大唐遼東道行軍大總管李勣率唐軍與高句麗鏖戰(zhàn),在農(nóng)歷9月徹底滅亡了高句麗。

滅亡后的百濟、高句麗國民,被唐朝政府內遷遼中、遼西、河北等地,其中有部分族人改漢姓為苗氏,以別于當?shù)貪h民。在唐王朝滅亡后的五代十國時期,該支苗氏族人有部分人“去草為田”,改苗氏為田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于蒙古族,出自明、清時期厄魯特蒙古四部之一的土爾扈特部沙畢納爾氏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蒙古族沙畢納爾氏,漢姓為苗氏,源出蒙古土爾扈特部。蒙古土爾扈特部,是明、清時期厄魯特蒙古四部之一,元朝時期重臣翁罕的后裔。土爾扈特部原游牧於塔爾巴哈臺附近的雅爾地區(qū),公元十七世紀三十年代,其部首領和鄂爾勒克因與準噶爾部首領巴圖爾渾臺吉不合,遂率其所部及部分杜爾伯特部、和碩特部牧民西遷至額濟勒河下游流域(今俄羅斯伏爾加河),自成獨立的游牧部落,但仍不斷與厄魯特蒙古各部聯(lián)系,并多次遣使向清朝政府進表貢。

在清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康熙大帝派出圖理琛使團,途經(jīng)俄國西伯利亞地區(qū),兩年后至伏爾加河下游,探望土爾扈特部。到了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土爾扈特汗敦羅布喇什遣使吹扎布,假道俄羅斯,歷時三年到達北京,向乾隆大帝呈獻貢品、方物、弓箭袋等。土爾扈特部族人自遷至伏爾加河下游后,不斷反抗沙皇俄國的侵略與奴役。公元十七世紀六十年代,俄羅斯著名農(nóng)民領袖拉辛領導頓河農(nóng)民起義后,居于伏爾加河兩岸的土爾扈特人民紛起響應。公元十七世紀末期,土爾扈特著名首領阿玉奇汗率領部眾積極支持巴什基爾人的起義。公元十八世紀初,土爾扈特人民仍不斷掀起武裝起義,反抗沙皇俄國在伏爾加流域的統(tǒng)治。

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農(nóng)歷1月,土爾扈特部為擺脫沙皇俄國的殘酷壓迫,維護民族獨立,在第七代首領渥巴錫(阿玉奇汗的曾孫)率領下發(fā)動了武裝大起義,之后,渥巴錫帶領著三萬三千戶族人從伏爾加河東岸出發(fā),經(jīng)過一年多的時間歷盡艱辛,于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春季來到伊犁附近的塔麻干地方,史稱“土爾扈特東歸”。

源于回族,出自明朝太祖皇帝朱元璋賜姓,屬于帝王賜姓改姓為氏;刈逯械拿缡,源自明朝皇帝朱元璋的賜姓。據(jù)《賽典赤家譜》記載:“咸陽王(賽典赤)奉旨征平西夏,以得勝之兵戍守寧夏、渭南等處,所有兵將保屬哈密征調。以名為氏。明太祖朱元璋定鼎金陵后,歷代明朝皇帝賜予回族將領許多漢姓:閃、者、白、苗、冶、烏、達、木、金、陜、翦、千、保、卯、張、馬、丁、鄭、朱、安、薛、祿…

此后,在回族中即有苗氏一族。苗氏回族今天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區(qū)及青海等地。

源于滿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據(jù)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旗分內尼堪姓》記載:滿族烏扎庫氏,亦稱烏札庫氏,滿語為Ujaku Hala,世居噶哈里(今吉林琿春圖們江沿岸)、倭濟石(今吉林圖們與琿春之間)、綏分(今中俄交界的綏分河流域),其后裔中有議政大臣、江寧將軍苗齊納,在他的子孫中,有冠漢姓為苗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滿族康儀理氏,亦稱康吉里氏,滿語為Kangyili Hala,漢義“苗條”,世居費爾塔哈村(今吉林市西南二百五十公里處),后大多冠漢姓為康氏,亦有取漢義為姓氏者,稱苗氏。

源于其他少數(shù)民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在今苗族、朝鮮族、維吾爾族等少數(shù)民族中,均有苗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苗氏,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布

苗賁皇的苗邑,據(jù)考就在今河南濟源的西部,現(xiàn)在該地還有一處地名“苗亭”,據(jù)說就是二千六百多年前苗邑的遺址。苗姓最初的發(fā)源地,當然也該在個地方。三家分晉后,苗姓因仕宦等原因,在今山西、河北等地落籍。戰(zhàn)國后期,秦國窮兵黷武,中原是其擴張的第一個目標,苗姓祖居地濟源也深受戰(zhàn)火侵擾,故大批苗姓或北徙今山西長治,或東遷今山東定陶一帶,后經(jīng)繁衍發(fā)展,昌盛為苗姓上黨郡望和濟陰郡望。兩漢時期,見諸史冊之苗姓有兵技巧家苗子,王莽國師苗?[2]  ,劉秀時代的父城(今河南寶豐)長苗萌,幽州牧苗曾以及漢末的苗祀,尤可一提的東漢時東阿侯苗光,史書稱其保全了封邑,則表示苗光子孫落籍于今山東東阿。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社會激烈動蕩,苗姓同其它中原士族一樣,為了躲避兵火,取道南下,跨過長江,進入江東。其中一支苗姓輾轉于今浙江金華一帶,后經(jīng)繁衍,形成了苗姓歷史上的第三大郡望——東陽郡。當然,在魏晉南北朝至隋唐之際,苗姓主要還是昌盛于上黨、濟陰二郡,如苗姓歷史上唯一一位宰相苗晉卿便是上黨壺關人。唐代中后期,有陜西之苗姓為避國都附近紛擾不斷的戰(zhàn)亂,遷居今甘肅、寧夏一帶。兩宋之際,苗姓以上述三大郡望為主源,散布之地更廣,尤其在宋趙王室偏安江南后,苗姓人在今南方省份,如安徽、江蘇、浙江、湖南、江西等地定居。需要指出的是,繁衍于今山西長治一帶的苗姓依舊名人不斷,競現(xiàn)于史。明初,山西苗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于河南、河北、山東、甘肅、江蘇、陜西等地。明中葉以后,苗姓已分布于全國大多數(shù)地方,并有渡海赴臺者。清中葉以后,伴隨闖關東的風潮,有冀魯豫地之苗姓入遷東三省。改革開放以來,不少苗氏后裔到海外經(jīng)商、求學、辦企業(yè),有些已成為當?shù)氐闹耸。與此同時,東南亞、美國、加拿大等地和臺灣地區(qū)也有不少苗氏族人子孫回中原和故鄉(xiāng)尋根謁祖,投資辦廠。苗氏子孫不管在國內國外,都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為當?shù)氐慕?jīng)濟、文化建設做出了寶貴的貢獻。

當代苗姓的人口大約110萬左右,為全國第一百四十六位姓氏,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07l%,河南是苗姓的第一大省,大約占全國苗姓人口的32%。

上一篇:孟姓的來源_孟姓起源_孟姓的來歷
下一篇:穆姓的來源_穆姓起源_穆姓的來歷
相關文章
士姓的來源_士姓起源_士姓的來歷 烏孫姓的來源_烏孫姓起源_烏孫姓的來歷 沈姓的來源_沈姓起源_沈姓的來歷 東方姓的來源_東方姓起源_東方姓的來歷 逄姓的來源_逄姓起源_逄姓的來歷 媯姓的來源_媯姓起源_媯姓的來歷 野姓的來源_野姓起源_野姓的來歷 暢姓的來源_暢姓起源_暢姓的來歷 勵姓的來源_勵姓起源_勵姓的來歷 強姓的來源_強姓起源_強姓的來歷
推薦欄目
生辰八字運勢運程在線排盤抽簽情侶速配民俗預測姓名測試手相圖解面相圖解痣相圖解風水知識周公解夢趣味測試節(jié)日祝福陰陽歷轉換萬年歷
如果您不想在當前使用的電腦留下您的算命記錄,請點擊首頁的“重新測試”按鈕,如果沒有此按鈕,說明您的信息已經(jīng)清除
周易等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民間算卦習俗同樣有著長遠的影響,請科學的對待它們,不要執(zhí)迷其中。
The main provision of this Web site:Free fortune-telling and forecast.
Copyright © dajiazh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大家找算命網(wǎng)